10月18日,由杭州飞往仁川的国航CA139航班在飞行途中,因行李架上一名旅客行李内的锂电池自燃,导致行李舱起火,飞机备降至上海浦东机场。19日晚,南都N视频记者致电国航国际航班客服了解到,该航司将对受影响旅客提供补偿,目前的补偿标准为经济舱旅客每人200元、公务舱旅客每人300元。
国航国际航班客服回复南都记者,因涉事航班延误,该航司将分别补偿经济舱旅客每人200元、公务舱旅客每人300元。受影响旅客可通过国航App进行查询。如果旅客有其他补偿诉求,可联系国航另行沟通。
此前报道,10月18日,国航CA139航班在飞行途中发生行李架起火,中途备降上海。据潮新闻报道,有搭乘该趟航班的网友发帖称,当时,整个客舱都是烟,行李架都熏黑了,“本来还在飞机上啃面包,突然‘砰’一声就看到前面行李架火冒出来了。”
在社交平台上,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有乘坐该航班的乘客称,“原本还有半小时就抵达首尔了,现在迫降上海浦东。”另外,该乘客还提到,机组人员第一时间灭火,紧急关头机长备降上海浦东,“很感激机组人员紧急处理意外,让我们所有人都平安无事。”
当天,中国国际航空发布情况通报:10月18日,由杭州飞往仁川的CA139航班,一名旅客存放在行李架上手提行李内锂电池自燃,机组按程序立即处置,未出现人员受伤。为确保飞行安全,飞机已备降上海浦东机场。国航已调配飞机继续执行该航班任务。
另据新京报,不少人关心,若飞行途中锂电池着火,乘务组将如何处理?又有哪些安全事项是旅客在乘机过程中需要配合遵守的?
国内某大型航司的一名空中乘务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一些机型配备化学灭火瓶和水灭火瓶,一些机型仅配备化学灭火瓶,锂电池的火情需要大量的水去扑灭。“如果确定是锂电池失火,先上水或其他不可燃液体,不是非得要取灭火瓶来,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剧烈摇晃后产生二氧化碳,也有助于浇灭锂电池,降温。”她提到,锂电池在燃烧时不可移动,“等装置冷却了,不再继续冒烟、冒火了,可以放进装满冰水的冰桶里冷却。”
国内某大型航司的一名资深乘务长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了锂电池的灭火处置程序,若发现锂电池火情,要立即组成三人灭火小组,分别灭火、支持、报告。先是传递信息:优先向机长报告特情发生位置、初判原因及情况是否可控、客舱内的秩序状况等;实施灭火:使用灭火瓶、水、不可燃液体灭火,按需使用PBE(防护式呼吸装置)、防火手套、防护箱、阻燃袋等防护设备;切断电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断开设备电源,关闭座椅电源,消除隐患;提供支持:提供补充的灭火用品、防护装备,移走该区域内的易燃、易爆物品;指导旅客:必要时,转移疏散旅客,发布安全提示,指导防护方法,提供防护用品;保护驾驶舱,防止烟雾蔓延到驾驶舱;客舱广播:安抚旅客情绪。
与此同时,灭火处置有“三禁止”,即禁止使用灭火毯等类似用品覆盖或包裹设备灭火,禁止移动或从行李中取出正在起火或冒烟的设备,禁止从设备取出正在起火、冒烟、发热的电池。
此外,锂电池严禁托运是民航局的强制性规定。
乘机旅客的锂电池必须随身携带,且需符合额定能量限制。如随身携带,额定能量不能超过100Wh;如超过100Wh但不超过160Wh,经航空公司批准后方可携带,但不得超过两个;如大于160Wh,严禁带上飞机。
“在货舱更容易受到挤压或碰撞,更易导致起火或爆炸,同时货舱起火的话,无法做到第一时间介入处置。”上述乘务长提到,客舱内“迎客登机”广播时,就会提醒旅客机上禁止使用充电宝为电子设备充电,禁止为充电宝充电,且不能将充电宝存放在行李架内。
“因为放在行李架上可能也会让充电宝受到挤压。如果发生自燃可能不会第一时间被发现,我们建议旅客将充电宝放置于座椅前方口袋中或随身携带的手提包内。”她解释。
除常见的充电宝、相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等锂电池设备外,一些新型的锂电池设备也会让乘务员高度警惕,“公司要求我们学会及时识别出来,比如小型制冷杯、智能加热棉服、智能行李箱、电动轮椅备用电池,如果旅客携带了智能行李箱,必须准确记录存放的位置并将信息通报全体组员知悉。在巡舱的过程中,如果有旅客使用充电宝要及时制止。”上述乘务长提到,公司对机组的自我管理更加严格,“我们是严禁携带充电宝执行飞行任务的。”
多名在飞空乘告诉新京报记者,尽管航司在锂电池风险防控方面下了大功夫,但仍经常碰见一些旅客在飞行途中使用充电宝或为充电宝充电,“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充电过程中的锂电池更加不稳定,像一枚移动的炸弹。”一名乘务员表示,带有3C标识的充电宝才可带上飞机,老化、鼓包变形的充电宝千万不要带上飞机。“希望这次的事件能引起更多旅客对锂电池安全防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