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美国正式宣布:将从11月1日起对进口巴士加征10%的关税,同时将《美墨加协定》的关税豁免范围扩大至中型和大型卡车。 这话听着有点矛盾,怎么一边加税一边又免关税呢?其实这里面全是美国的小算盘,说白了就是给自己人开绿灯,把外人挡在门外。 美国选择对进口巴士下手,可不是随便挑的靶子,主要是美国自家的巴士产业实在撑不住了。现在全球做电动巴士最厉害的是中国和欧洲,像中国的宇通、比亚迪,欧洲的奔驰、依维柯,技术成熟还便宜。 可美国本土的电动巴士企业呢?之前有个叫Proterra的倒闭了,剩下的Rivian、Nikola产量低得可怜,特斯拉说要造无人巴士也没影。要是不拦着点进口巴士,本土这些企业压根没生意做,所以加10%的关税,就是给外国巴士涨涨价,逼公交公司、旅游公司多看看自家的产品。 而且美国对巴士的保护可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规矩,进口大客车得有一半以上零件是美国造的,不然就收重税。现在不过是换个法子延续老传统,只是这次刚好赶上本土产业跟不上全球节奏,加税就成了最直接的“救命招”。 可这招其实治标不治本,美国制造业这些年生产率一直在降,以前十年能涨3.4%,这十几年反而跌了0.5%,就算把外国巴士挡门外,自家企业也未必能造出又好又便宜的车来。 那美国为啥偏偏给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卡车开绿灯?因为这俩本来就是美国的“自己人”。 美国这几年一直喊着“近岸外包”,就是想把工厂和供应链都挪到北美周边,《美墨加协定》就是干这个的,把三国绑成一个小圈子,圈内买卖尽量少交税。中型和大型卡车主要用来拉货,豁免关税后,墨西哥造的卡车能更便宜地进美国,美国的零件也能方便地运到墨西哥组装,整个北美供应链转得更顺。 就拿汽车产业来说,美国很多车企把组装厂放墨西哥,零件从美国运过去,装成卡车再运回来,要是收关税,成本就得涨一大截,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现在豁免了,不仅车企省钱,连带着物流、零售这些行业的成本都能降点。而且美国商会早就说了,墨西哥、加拿大都是盟友,根本不会威胁国家安全,之前喊着“国家安全”收关税,不过是个幌子。 其实这两件事凑一起,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想建“北美小圈子”:圈内的生意怎么方便怎么来,卡车这种关乎供应链的就免关税;圈外的竞争者,比如中国、德国的巴士,就加税拦住。他们觉得这样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还能保住就业。 可现实是,关税成本最后往往落在美国人自己身上。公交公司买进口巴士贵了,要么涨票价,要么缩减线路,老百姓坐车更不方便;本土车企也未必受益,通用、福特这些公司都说关税让他们多花了几十亿美元成本,有的甚至开始裁员。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本土巴士产业就算被保护了,也未必能起来。现在全球都在搞电动巴士,美国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了,光靠加税挡着外国产品,自己不赶紧搞技术升级,最后还是得被甩在后面。而卡车豁免看似划算,可要是墨西哥、加拿大以后也跟美国讨价还价,或者其他国家报复性加税,美国的农产品、电子产品出口又得受影响。 说白了,美国这波操作就是典型的“护犊子”加“拉圈子”,想靠区别对待保住自家产业和供应链。可现在全球产业链盘根错节,哪是说分就能分开的?加税挡得住外国巴士,挡不住自家生产率低的问题;豁免能方便北美贸易,却未必能让制造业真正复兴。最后可能是巴士贵了,车企难了,普通老百姓跟着受影响,这算盘到底打没打明白,还真不好说。
酒蒙子又来了[捂脸哭]俄乌战争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