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究会迎来谢幕,那么万一接普京班的人是个亲美派,中俄现在抱团取暖的局面会不会一夜翻车? 普京今年72岁了,一个人能掌舵俄罗斯整整25年,说他是“铁腕”领导没什么争议。从2000年走马上任开始,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格局、经济路线、外交方向,几乎都打上了他的烙印。 尤其是对中国来说,这些年能和俄罗斯在多个国际场合“并肩作战”,其中离不开普京本人的决策风格和战略定力。 但时代总要往前走,人也终将老去,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哪天普京真的退下来,下一任领导人要是走了亲西方的路线,那中俄之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还能不能继续? 这个问题,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俄罗斯的权力交接一直都不像西方那样透明。普京上一次连任是在2024年,虽然修改宪法让他可以一直干到2036年,但年龄毕竟是个坎。 从苏联解体到现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态其实一直没完全摆脱“人治”的影子。普京塑造的稳定,是建立在他个人强大掌控力之上的。一旦他退场,权力格局的变化很可能比表面看起来要剧烈。 从权威报道看,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力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接班人梯队”,更多是围绕普京个人形成的利益同盟。如果没有了他这个“定海神针”,这些力量会不会重新洗牌,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再看中俄关系的发展,其实很多节点都能看到普京个人的意志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比如2001年中俄签署友好合作条约,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对俄制裁加剧。 俄罗斯开始更加倾向“向东看”,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军演互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互相支持,都明显加深。从客观利益上讲,中俄的确有很多契合点,比如都反对外部干涉、都主张多极化。 但现实是,这些合作如果没有普京的推动,可能不会走得这么快、这么深。如果下一任领导人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 比如继续推动和欧洲改善关系,或者在中美之间搞平衡,那中国是不是还应该像现在这么放心地依赖俄罗斯?这是个必须未雨绸缪的问题。 说到这里,再看看历史,其实也有不少前车之鉴。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当时苏联领导人换了几任,每一位上台后对外交路线多少都有调整。 中国也曾经历过因为苏联换领导人而导致两国关系剧烈波动的阶段。尤其是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决裂,对中国当时的国际环境带来不小冲击。 所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把国家战略建立在某一个外国领导人身上是极其不稳定的做法,哪怕这个人现在看起来再可靠。 再回到普京本人,他在任期间的确为中俄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正因为他把太多力量集中在自己身上,导致俄罗斯后普京时代的不确定性格外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国内的青年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更深,他们对传统“强人政治”的接受度也在发生变化。 如果未来俄罗斯领导层更注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甚至选择在外交上更加灵活,那中俄之间过去二十年形成的战略默契可能会受到新的挑战。 这些变化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但也不会遥不可及。对于中国来说,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领导人身上,更不能因为现在合作顺利就忽视潜在风险。 国家之间的合作,归根结底是基于利益的契合,而不是个人的情感。中国需要的是在大国博弈中始终保持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眼下的风平浪静,也要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暗流涌动。 参考资料:中俄智库在京联合发布两部经济学新著 2025-10-19 21:49·北京日报客户端
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
律便利小店
2025-10-20 13:41: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