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74岁香港老人长途跋涉两百多天,居然是为了重走长征路,追寻信仰的足迹。 这位73岁的香港资深媒体人郑镇炎自去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启程,怀着以脚步叩问初心的家国情怀,孤身徒步重走长征路。截至9月中旬,他已徒步282天,跨越八省区,行程5000多公里,翻越雪山、穿越草地,一步步向着陕西延安的吴起镇迈进。 十月寒秋,这位七旬长者抵达了六盘山——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尽管天气寒冷有雾,他仍坚持徒步2.5公里“红军小道”,仔细观看反映长征关键节点的微缩景观。站在六盘山巅,他吟诵起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句词让他感触尤深。 “红军当年面临的是生死考验,我走的虽是现代公路,但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郑镇炎与长征的渊源,始于1972年香港大学校园书店里的一本书。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对红军长征壮举的纪实描写,深深震撼了年轻的他。真正让他萌生亲身体验长征路念头的,是十年前读到的《两个人的长征》。 “外国人都能走完,我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去体验这份精神财富。”2019年退休后,他正式开启圆梦计划。 为应对长征路的艰辛,郑镇炎做了五年准备。两年前,他独自沿国道318从成都徒步至西藏拉萨,用2160公里、88天的征程磨砺意志。 郑镇炎的徒步之旅并非孤身一人。在固原,一直关注老人行程的当地青年马健专程在甘宁交界处等候,陪他一同前往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革命旧址。 “郑爷爷的精神让我们年轻人非常敬佩,”马健说。“他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了什么是长征精神,也激励我们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沿途的少数民族同胞也让他倍感温暖。“一路走来,从未遇到过一个冷漠的人,”郑镇炎感慨道。在四川若尔盖县城,他不慎将手机遗落在小吃店,店主发现后一路奔跑追赶,终于将手机归还。 站在海拔4212米的夹金山,郑镇炎望着远方皑皑雪山,想起当年红军身着单衣、踏雪行军的场景。 “如今我们走在宽敞的公路上,衣食无忧,可当年红军只能走山路、穿破衣,饿了吃草根、煮皮带,牺牲了不少战士。” 若尔盖草原的巨变更让他感慨万千。昔日的“死亡之地”,如今已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同胞们过上了富足生活。他亲眼见证着“从‘绝境’到‘乐园’的变迁,祖国的发展让长征路上的每一片土地都焕发新生”。 郑镇炎的徒步不仅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与历史的深刻对话。他每天坚持写日记、拍照片、积累金句,用“长期主义”鞭策自己。 “过程比终点更重要,”郑镇炎坦言,重走长征路并非为了“抵达”,而是为了“体验”。 “希望通过我的脚步,让更多香港同胞,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没有红军当年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 10月上旬,郑镇炎已行走240天,行程超过5700公里。按照计划,他将于10月下旬抵达此次徒步的终点——陕西吴起镇。一位七旬香港老人的脚步,仍在继续。 让我们一起在评论区为他点赞,祝福健康长寿!
致敬!74岁香港老人长途跋涉两百多天,居然是为了重走长征路,追寻信仰的足迹。
乐观戴恩
2025-10-20 16:06: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