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调整,而是持续三十年产能扩张时代的正式落幕。 光伏行业这两年的日子透着股紧绷感。前几年扩产潮里,大小企业都像打了鸡血,盖厂房、上生产线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全球组件产能一下子冲到600GW以上,可今年全球装机需求才200多GW。 供过于求的缺口明晃晃摆在那儿,加上欧洲市场搞起反倾销调查,出口订单掉了三成,企业只能咬着牙减产。某头部光伏企业上个月刚停了两条旧生产线,负责人直言再不停产就得赔本赚吆喝。 钢铁和水泥的减产更像是踩下急刹车。过去三十年,这俩行业跟着基建和房地产的节奏一路狂奔。钢厂的高炉恨不得24小时连轴转,水泥厂的烟囱从早冒到晚。 现在风向变了。房地产不再搞大拆大建,今年新开工面积降了两成多,开发商拿地也谨慎起来。基建项目也讲究精准投放,不再遍地开花搞“撒胡椒面”。 结果2024年生猪存栏量破了5亿头,市场根本消化不了。猪价一路跌到8元一斤,比成本线还低两元。河南养猪户老李今年把存栏的200头猪出栏后,暂时没再补栏,他说多养一头就多亏一头。 汽车圈的减产带着点“主动降温”的意思。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两年卷得离谱,新势力和传统车企轮番打价格战,有的车型一年降了三四万。 可销量没跟着涨多少,库存周转天数反倒超过60天。某新势力品牌上个月停了旗下一款入门级车型的生产线,转而把精力放在高端车型的研发上。传统车企也没闲着,长安、吉利都在调减燃油车产能,向新能源转型。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国内外大环境的双重倒逼。从国内看,过去靠“堆产能、拼价格”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头。 不管是光伏的产能过剩,还是猪肉的周期波动,本质都是只盯着规模不看效益。消费者也变了,不再只买便宜的,而是更看重质量和体验,这逼得企业必须从“量”转向“质”。 国外的情况更复杂。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不像以前那么旺盛。美国、欧盟还时不时搞贸易壁垒,中国光伏、汽车出口都遭遇过反倾销调查。 原来靠低价抢占市场的路子不好走了,企业只能收缩产能,把功夫下在技术创新上。光伏企业开始主攻高效N型组件,汽车企业加大智能化投入,这些都是转型的信号。 政府的引导也很关键。现在不再唯GDP论英雄,而是强调高质量发展和碳中和目标。钢铁行业要压减粗钢产量,推动短流程炼钢;水泥行业要搞超低排放改造;光伏要发展分布式电站,这些政策都在引导行业告别内卷。 有意思的是,减产不是躺平,而是换种活法。某钢铁企业把减产省下的资金投入到氢能炼钢项目,预计明年就能投产。养猪大企业则在搞智能化养殖,用大数据精准控制存栏量,避免再踩猪周期的坑。 汽车企业更明显,减产燃油车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涨了三成,有的还在海外建工厂,避开贸易壁垒。 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前买东西担心质量差,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精致;以前找工作只看工资,现在更多人关注行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在印证反内卷转型不是阵痛,而是机遇。说到底,中国经济的这次大转型,是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必然。持续三十年的产能扩张,让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现在的反内卷,则是要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企业不再比拼谁的产能大,而是比拼谁的技术强、谁的产品好。这种转变可能需要时间,但方向肯定没错。 看着光伏企业车间里调试的新设备,看着钢铁厂烟囱里减少的烟雾,看着养猪场里运行的智能监测系统,就能明白,反内卷不是结束,而是中国经济更健康发展的开始。 这个过程里,会有企业淘汰,会有行业洗牌,但最终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玩家。中国经济的未来,就藏在这些告别内卷、拥抱创新的转变里。
美国又出新限制,不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TCL立马终止1.2万吨进口订单,转头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