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北约秘书长吕特。以前做荷兰首相的时候,老实巴交的。来到我们中国北京啊,上海啊,各个地方游玩。看上去很老实的一个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老实巴交。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成为北约的秘书长了。样子完全就变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北约秘书长的角色,和荷兰首相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家领导人,要考虑国内经济民生、出口贸易;另一个则是军事集团的代言人,要替美国、替整个西方阵营去“发声”、去对抗、去施压。吕特在荷兰时,可以当“好好先生”;但到了北约,他必须变成“硬汉”。 但问题在于,吕特的“硬”,硬得太过头。自上任以来,他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指责中国“挑战国际秩序”,甚至在多次演讲中,公开鼓吹要加强与亚太地区的“军事联系”,妄图把北约的触角伸向亚洲。这一举动,明显是配合美国的战略布局,把欧洲的安全问题外溢到全球,让北约从“北大西洋防御组织”变成“全球安全干预机构”。而吕特,恰恰成了这场战略扩张的发言人。 要知道,当年他在中国访问时,对中欧合作赞不绝口,称中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赞赏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创新活力。而如今,他对中国的评价却只剩“风险”和“挑战”。从“合作”到“威胁”,这转变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不是吕特个人的喜恶,而是整个欧洲政治环境的剧变。俄乌冲突让欧洲重新抱团,北约重获存在感;美国趁势对盟友施压,要求他们在对华立场上“保持一致”。在这种氛围下,吕特自然不会有太多自由去表达真实态度。他必须表现得“强硬”“忠诚”,否则在美方眼中就会变成“软弱的盟友”。 从这个角度看,吕特的转变,也是一种政治生态的必然牺牲。欧洲领导人越来越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他们必须在美国主导的框架下行动。 哪怕明知道有些立场违背本国利益,也得强撑着配合。例如荷兰的芯片企业ASML,本来是欧洲的骄傲,如今却被美国强行限制对华出口,损失惨重。 吕特作为前首相,当然清楚这种“限制”对荷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失去上百亿欧元的市场,意味着工厂裁员、研发受阻。可如今他成了北约秘书长,却必须说出“我们要防范中国技术风险”这种自相矛盾的话。 在政治的舞台上,角色往往比人格更重要。吕特的变化,也说明了一个现实:当欧洲政客被推到跨国集团的最高层时,他们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某种“体系”。这个体系要求他们以西方阵营的立场为核心,对外输出压力、制造对抗。至于公平、合作、互利这些词,早已被埋在了文件夹的最底层。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变脸”的吕特,也折射出西方政治的两面性——当他们需要合作时,会笑脸相迎;当他们要对抗时,又会立刻翻脸。政治利益,是他们唯一的信仰。
现在的北约秘书长吕特。以前做荷兰首相的时候,老实巴交的。来到我们中国北京啊,上海
颜冬白云
2025-10-21 15:13: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