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的那句话,真是说到人心里去了:“中国人在准备战争,但真的不想

红雯看国际 2025-10-21 18:41:38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的那句话,真是说到人心里去了:“中国人在准备战争,但真的不想打仗,而是他们清楚的知道,要避免战争,就得先做好打仗的准备。”   杨荣文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未来十年亚太地区面临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他特别关注台海局势,认为这可能成为地区冲突的敏感点。作为东南亚国家的观察者,他注意到中国一直在争取和平解决的可能,但面对外部持续的干扰动作,必须保持足够的应对能力。   这种观察其实挺准确的。中国的国防投入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从占经济总量的比例看,远低于一些军事大国。2025年国防预算约1.81万亿元,增幅7.2%,这些钱主要花在部队现代化建设、训练保障和人才培养上,每一笔都有明确的用途。   从实际行动看,中国在国际维和领域的投入说明了很多问题。35年来,中国派出超过5万人次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足迹遍布20多个冲突地区。在黎巴嫩南部,中国维和部队19年间清理了近200万平方米的雷区,拆除了1.8万多枚地雷和未爆弹药。   这些雷区原本让当地居民无法回家,孩子们上学都得绕很远的路。中国工兵一米一米地排查,用专业设备探测每一寸土地,风险极高但从未退缩。当地村民看到蓝盔部队的身影,就知道安全有了保障。   在苏丹阿卜耶伊地区,中国维和直升机分队承担着运输补给的重要任务。这里气温常年超过40度,沙尘暴频繁,飞行条件相当恶劣。但这支队伍始终保持高出勤率,联合国官员评价他们是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   这些维和行动的背后,是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实际贡献。不是光说不练,而是真刀真枪地在危险地区执行任务,用行动证明对和平的承诺。很多国家的维和士兵都对中国部队的专业素养印象深刻。   回到国防建设本身,中国的思路一直很明确。不主动挑事,但也不怕事。这种态度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显得格外重要。亚太地区这些年的局势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些国家为了维持霸权地位,不断在这里制造紧张气氛。   南海、台海周边经常出现外国军舰军机,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搞军事挑衅。面对这些动作,中国选择用实力说话。海军、空军的常态化巡航,就是在宣示主权,也是在震慑那些不怀好意的势力。   能战才能止战,这个道理其实很朴素。如果你软弱可欺,别人就会得寸进尺;如果你有实力但克制使用,反而能赢得尊重。中国这些年的国防建设,走的就是这条路。装备在更新,训练在加强,但始终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从装备发展看,中国这些年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航母、新型战机、先进导弹,这些装备的列装让军队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但这些装备的用途很清楚,就是保卫国家安全,而不是用来对外扩张。   军工企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种稳健的思路。中国船舶、航空工业等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但产品主要服务于国防需求,而不是为了参与军备竞赛。这种发展模式既保证了国防安全,又没有给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再看训练方面,解放军这些年的实战化训练强度明显提高。不管是陆军的跨区机动演习,还是海军的远海训练,都在贴近实战条件进行。这种训练不是为了打仗,恰恰是为了提高威慑力,让潜在对手知难而退。   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其实看得很清楚。新加坡虽然是小国,但在地区事务上有一定影响力。杨荣文的观点能引起共鸣,说明不少国家认可中国的发展逻辑。他们知道,一个强大但克制的中国,对地区稳定是好事。   从更大的视角看,中国的国防政策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经济要持续增长,就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如果陷入军备竞赛或者地区冲突,受损失的首先是发展机会。所以中国一直在努力维护和平,但前提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实力。   当前国际局势确实复杂,大国博弈加剧,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但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被外界干扰左右自己的发展节奏。该发展经济的时候专心搞建设,该维护主权的时候绝不退让,这种平衡很难把握,但中国做得还不错。   说到底,准备打仗是为了不打仗,这句话道出了国防建设的真谛。如果没有准备,一旦冲突爆发就会措手不及;如果准备充分,反而能遏制冲突的发生。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国防领域,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   你觉得一个国家要真正维护和平,除了提升自身实力,还需要注意什么?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红雯看国际

红雯看国际

国际新鲜事每天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