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看中国这次如何反制荷兰,因为荷兰的行为,就跟明抢是一样的。而荷兰扎根在中国的大企业很多,单是我们熟悉的就有阿斯麦、飞利浦、壳牌、喜力、美素佳儿奶粉等等。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荷兰有阿斯麦、飞利浦这些知名企业,却没意识到这些企业的命脉早就和中国的战略资源深度绑定,尤其是阿斯麦,这家全球光刻机领域的绝对霸主,表面上握着高端制造的话语权,实际上早就被中国稀土套上了“紧箍咒”。 光刻机之所以能完成纳米级的精密操作,核心部件离不开稀土元素的支撑,单台EUV光刻机需要用到的稀土磁体就超过10公斤,这些磁体里的钕、镝、铽等元素,是保证磁悬浮工作台精准定位的关键,少了它们,光刻机的定位精度根本达不到芯片制造的要求。 更有意思的是,阿斯麦镜头系统里用来消除光学畸变的含镧玻璃,全球90%的高纯度供应都来自中国,相当于他们的“眼睛”都得靠我们提供的材料来擦亮。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地位可不是短期形成的,全球70%的稀土开采、90%的分离精炼以及93%的磁体制造产能都握在我们手里,尤其是在镝、铽等重稀土的提纯技术上,我们能做到99.999%的纯度,而美国企业拼尽全力也只能达到99.9%,这看似微小的差距,在高端制造领域就是天壤之别。 2025年10月中国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更是精准打击,不仅覆盖了从开采到回收的全产业链技术,还明确了域外效力,只要产品含0.1%以上的中国稀土成分,哪怕在第三国加工组装,出口都得经过中国审批,这一下就堵死了荷兰企业通过转口贸易规避管制的路子。 阿斯麦现在的处境可以说是进退两难,根据业内消息,他们的稀土磁体库存只能维持8周的生产,一旦许可申请出现延迟,EUV光刻机的月产能就得下降15到20台,一年的损失高达32到43亿欧元。 他们不是没想过找替代方案,比如把磁材生产转移到马来西亚,结果算下来单台光刻机的材料成本得增加12%,而且从澳大利亚进口稀土矿的物流和加工成本更是高得离谱。 想重新设计不含中国稀土的磁体?至少需要18个月的研发时间,等他们研发成功,中国的自主光刻机技术可能都已经实现新的突破了。 美国和澳大利亚最近搞了个85亿美元的稀土合作协议,特朗普还大言不惭地说一年后稀土多到用不完,可实际情况是,美国开采一座稀土矿需要29年,就算挖出来矿石,也得送到中国加工才能用,这种纸上谈兵的合作根本解不了阿斯麦的燃眉之急。 其实早有先例证明稀土管制的威力,2010年中国就曾通过稀土出口管制反制海外制裁,直接让国际稀土价格半年暴涨300%。 这次针对荷兰的管制虽然没有明说,但业内都清楚矛头指向谁,荷兰政府之前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资产,以为靠着阿斯麦就能拿捏中国半导体产业,却忘了高端制造再先进也得靠基础材料托底。 阿斯麦前CEO温宁克早就预警过,孤立中国只会逼其自主创新,现在这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上海微电子在光刻机领域持续突破,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企业也在关键设备上实现了技术赶超,2025年中国本土光刻设备覆盖率已经从2022年的15%提升到35%,照这个速度,阿斯麦失去中国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荷兰的其他大企业也别想独善其身,飞利浦的医疗设备、壳牌的化工产品,这些产业或多或少都离不开稀土材料或中国市场。 但中国向来讲契约精神,不会轻易对这些企业动手,毕竟商业合作讲究互利共赢,我们针对的只是那些配合技术封锁的行为。 不过既然荷兰选择站在美国那边,就该想到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稀土管制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有更多精准反制的手段可以使用。 可能有人会担心美国研发出无稀土磁铁技术会打破我们的优势,比如近期传出的氮化铁磁铁,但这项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向产业化过渡的阶段,不仅在高温环境下稳定性不足,其生产所需的高纯度铁粉和特种气体,依然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中国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稀土全产业链优势,不是靠一项单一技术突破就能撼动的,从开采设备到加工工艺,从技术工人到产业生态,我们的“护城河”早就挖得又深又宽。 这场博弈本质上是技术霸权与产业主权的较量,荷兰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以为能卡住中国的脖子,却没想到自己的命门早就被我们攥在手里。 稀土管制不是恶意制裁,而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正当手段,也是对荷兰不当行为的必要回应。 当阿斯麦的光刻机因为缺稀土而停产,当荷兰企业的营收因为供应链断裂而暴跌,他们或许才能明白,在全球化的今天,搞阵营对立、技术封锁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从不主动挑起争端,但也绝不惧怕任何挑衅,这一次用稀土说话,就是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实力让那些肆意妄为的国家付出应有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