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有人为何如此仇视“为人民服务”?
新疆哈密戈壁滩上,那组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空军官兵用简陋工具刻下的“为人民服务”地标,本是指引航向的精神灯塔,却被有人用车辆漂移的轮痕和爆裂手段进行粗暴撕裂。从2024年6月卫星首次发现破坏痕迹,到2025年3月“人民”二字间形成很深的沟壑,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损毁,不仅是对历史遗产的践踏,更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挑衅。这件事情成为引发舆论的热点,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破坏者的行径早已突破道德底线,更触碰了法律红线。从生态保护维度看,《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旅游、自驾等活动应在指定范围进行,而车辆在戈壁滩肆意漂移造成地表损毁,已然违反该条例的刚性要求。从财产保护层面,即便地标尚未纳入文物普查,其作为承载公共记忆的公共设施,受法律明确保护。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盗窃、损毁公共设施的行为,可处十日以上十五日拘留;若情节严重,更可能依据《刑法》中的“故意毁坏财物罪”追究刑事责任。破坏者留下的沟壑,既是生态伤痕,更是违法犯罪的铁证。
凭借视频资料可以清晰看到,破坏者故意在“人民”大字之间,故意碾压来回旋转碾压,是一种故意破坏行为。五个大字,不仅具有当年空军训练的地标性意义,而且这样的地标反应了那个时代空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精神和政治内容,彰显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及其军队对人民的热爱。
历史已经赋予它特定的文化和政治含义。如果对这样的地标物进行故意破坏,显然是当下人民大众所绝对不能允许的。破坏者为什么这样做?并且特别在“人民”两字中间来回碾压,可以肯定的是,爬上那么高的位置,做那么粗暴的动作,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玩,人民群众有理由怀疑,这个破坏者是仇恨“为人民服务”这样五个字,是看为人民不顺眼,不然为什么做出如此粗暴的行为呢?至于他为什么如此仇恨为人民服务,恐怕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给大众一个清晰地交待。
令广大群众愤慨的是,在民间力量挺身而出对其批评时,破坏者的漠视与推诿更显丑陋。当历史爱好者陆遥团队自费运20吨砂石跨越千里修复地标,当卫星影像记录下修复全过程,当人民空军以官方名义致以敬意时,破坏者却在短视频平台苍白辩解“未搞破坏”。这种对公共利益的漠视、对法律尊严的轻慢,比戈壁上的沟壑更令人心寒。所幸,当地政府的介入让法治之光穿透乱象。
多部门联合勘察、固定证据、制定修复方案,并计划将地标纳入文物普查,一系列举措既是对破坏行为的亮剑,也是对公共情感的回应。这恰恰印证:戈壁再辽阔,也容不下失格的“自由”;流量再诱人,也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车辙可填,人心需正;地标可修,敬畏当立。对破坏者的依法严惩,不仅是为“人民”二字拭去尘埃,更是要让每一个人铭记:精神遗产不容亵渎,法治尊严不容践踏。人民群众正在期待利用法律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