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这两年,苹果为了分散风险、让供应链不再全压在中国身上,一直在拼命往印度转产能。 富士康在班加罗尔砸下了26亿美元的新厂早就动工,塔塔电子也在泰米尔纳德邦建了两座大型制造基地。 现在印度已经能独立生产老款苹果系列,占到全球出货量的四分之一。 一切似乎都在顺利进行。 产线跑起来,产量爬上来,当地政府天天在媒体上宣传“印度制造的苹果手机”,连美国那边也觉得这步棋下得稳。 苹果内部也开始计划,让更多零部件供应商跟着进印度市场。 可偏偏就在苹果觉得终于“站稳脚跟”的时候,印度税务部门突然找上门来了。 工作人员拿出一摞文件,掏出一部1961年的《所得税法》,翻到其中一条“商业联系”的规定,直接指着苹果说:你们把生产设备提供给代工厂使用,这就算和印度企业有深度业务联系。根据法律,你们不能只交印度本地的税,还得按照全球营业额来缴税。 这话一出,苹果高层全愣了。 按理说,这套“设备提供代工厂”的模式,苹果在中国、越南、日本都用过,从来没人因此被征过这种税。 现在到了印度,突然就变了规矩。 更关键的是,这可不是小钱,一旦按全球营收计算,光税额就能上十亿美元。 更离谱的是,印度不是第一次这么干。 2017年,国际一级方程式赛车(F1)在印度举办比赛时,印度政府就用这条法律征过税,说F1在比赛期间“掌控赛道”,算“业务关联”,必须交税。 现在,他们直接照搬那套逻辑套在苹果身上。 苹果当然不干,毕竟几十亿美元的税,不是随便能咬牙认下的。 可印度财政部态度极硬,声称“修改会削弱国家征税主权”,一句话不松口。 业内人士都看明白了:印度这是缺钱。 眼下能“薅”的大羊毛,就剩像苹果这样的跨国巨头。 问题是,苹果现在进退两难。 要撤吧,已经投了几十亿美元,五家工厂都在运转,还占着全球四分之一的产能。 要留下,就得面对高额税负。 这事传出去后,网友们纷纷想起了小米在印度被查封资金的经历,先给补贴、降门槛,把企业骗进去,等真投了大钱,想走也走不了,就开始“收割”。 目前苹果还在和印度谈,但看样子短期内很难解决。 不论结果怎样,这次经历都给那些打算去印度设厂的外国企业提了个醒:看起来“便宜”的地方,往往藏着最贵的账。 表面上说是“共同发展”,转头掏出60多年前的老法律,就成了收割的利器。 苹果这次恐怕是真长了记性。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风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