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陈景润住院时,喜欢上了27岁的女军医,在向女军医表白时,将对方吓得连连拒绝。但没想到,陈景润说了一句话,女军医立即点头答应。 1950年陈景润考上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去北京一所中学教书,但因为口音重和性格内向,教得不太顺利,就转回厦门大学当助教。1957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此专攻解析数论。 60年代他开始研究大偶数的表示问题,1973年证明了陈氏定理,在国际上引起不小反响。1978年他拿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当选院士。 陈景润生活特别简单,平时就埋头算题,对外界事不怎么在意,直到那次住院,生活才有点变化。其实他的研究环境不算轻松,早年营养跟不上,身体早早出问题。 1977年,陈景润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加上营养不良,身体撑不住了,组织安排他住进北京解放军309医院调养,主要是为了备战次年出国讲学。那时候他44岁,已经因为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证明出名,医院里很多人知道他。 进修的军医由昆27岁,刚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不久,分管他的病区。她负责日常查房,两人就这样认识了。由昆工作认真,对每个病人都负责,陈景润平时不爱说话,但渐渐注意起她来。 起初他找借口多接触,比如问英语问题,因为知道她喜欢学外语。相处下来,他对她产生好感,决定表白。由昆一听吓坏了,连忙拒绝,主要觉得年龄差17岁太大,他是知名学者,自己脾气直,不会做家务,不合适。 陈景润没放弃,说了那句关键话:要是你不同意,我这辈子就不结婚了。这话打动了由昆,她看到他的真诚,就点头答应了。 他们的结合在当时引起议论,有人说学者该专心研究,别分心;也有人怀疑由昆图名气。但陈景润不管这些,继续认真对待感情。两人交往两年后,1980年登记结婚,由昆从湖北调到北京,一起生活。 婚后生了儿子陈由伟,陈景润虽忙,但记得小事,由昆也全力支持他工作。婚后生活,两人互相扶持,陈景润继续学术研究,由昆处理家庭琐事。1984年陈景润病情加重,帕金森病让他行动不便,由昆一直陪着,帮他翻身、喂药,从不抱怨。 他卧床期间,还坚持口述论文,由昆记录下来。他们的儿子陈由伟长大后,也走上科研路,继承父亲精神。1996年陈景润去世,由昆守着他的遗物,继续生活。她后来在采访中回忆,说他兑现了所有承诺,没后悔嫁给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