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宣布了! 日本近期正式宣布,对半导体关键材料启动出口限制,光刻胶和氟化氢被列为重点管控品类。在这十几种材料里,日本的光刻胶全球供应占比高达90%,氟化氢的全球供应占比也达到70%。 2019年,闻泰科技以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欧洲半导体巨头安世半导体,这一举动当时被视为“蛇吞象”的豪赌。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才发现,这不仅是一次收购,更是一场深刻的权力博弈,打破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旧秩序,重新定义了控制权的概念。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在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的生产上,长期占据技术优势,它们的控制力并不是依赖单一技术,而是一个成熟的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极致的纯度、精准的生产、长期的设备合作和全球供应链的深度捆绑。 例如日本的氟化氢能达到“五个九”的纯度,意即十亿个分子中,杂质不超过一个,这样的精度让整个半导体制造过程几乎无可挑剔。 而光刻胶,作为芯片制造的“精细画笔”,也具有类似的技术壁垒,日本公司不仅能控制光刻胶涂层误差至0.1纳米以内,还与荷兰的ASML紧密合作,确保光刻设备和材料的完美契合。 本来日本觉得自己这套体系特稳固,没想到反而藏着能要命的漏洞,他们造半导体材料,特别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 就说造高纯度氟化氢得用的关键原料萤石吧,日本 68% 都得从中国买,靠着别人供应关键东西,他们想 “卡别人脖子” 的计划,自然就变得特别不结实。 2019年面对日本的限制,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发生了剧变,中国的半导体公司,像多氟多、南大光电等,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开始生产与日本同等质量的氟化氢和光刻胶。 更令人惊讶的是,国产氟化氢不仅便宜了三成,还在芯片良率上超过了进口产品,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公司也在同一时刻,开始与国内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进行更加紧密的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国内供应链,提升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给率。 过去依赖于少数大公司和技术垄断的金字塔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抗风险的新生态系统,如今,谁能够提供高效、低成本且稳定的供应链,谁就能在这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可靠供应商”地位遭遇了严重打击,台湾的台积电、韩国的三星等行业巨头开始寻求更多元化的供应商,主动接触中国材料供应商。 这种变化导致了旧有的供应链联盟关系开始松动,而中国国内的产业链协作也空前紧密,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公司不仅能自主生产材料,还能与其他企业共同研发,这种垂直整合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国半导体材料的自给率从15%提升到了23%,江丰电子成为全球最大的靶材供应商,这种产业升级不仅仅是单点突破,而是整体生态的系统性进步。 不管怎样,虽然日本的“锁喉”策略意图通过技术和资源控制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命脉,但最终却让整个产业链逐步学会了如何“自主呼吸”。 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控制权不再仅仅掌握在技术强国手中,而是归属于那些能够融入并共同塑造多元抗风险生态的玩家,如果日本不及时调整策略,它将面临被自己亲手推动的变革所边缘化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