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很多人都觉得故宫肯定不缺钱,毕竟每年门票能收近8亿,文创产品卖得火热一年能有15亿进账,这二十多亿的收入搁谁看都不少。 可实际上故宫早就被前院长单霁翔点破了真相,那句“永远缺钱”的感慨,藏着这座百年宫殿背后的巨额开销。 先得说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故宫的门票收入一分都留不下,全部得上缴国库。这就意味着,靠游客进门那点钱根本没法补贴日常开支,文创赚的15亿看着不少,摊到故宫的各项开销里简直是杯水车薪。 它本身又是差额拨款单位,缺的钱要么靠募捐,要么得自己想办法,政府每年补贴的四十多亿,其实刚够填上一部分窟窿。 最烧钱的当属古建筑修缮,这可不是随便刷层漆那么简单。就说内廷东六宫的承乾宫,2024年启动的大修光靠香港赛马会资助的3.71亿都得花到2028年,这还只是故宫众多宫殿里的一座。 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宫殿,上次大规模修缮还是1929年的事,正殿里独一份的鸾凤软天花,光修复就得先做病害调查,再进实验室对比方案,最后现场实操记录,那8层纸加一层绢的结构,每一步都得花钱。 太和殿当年的修缮花了近三年,整个“整体保护,全面维修”工程持续18年,国家早年每年就得投入1亿,放到现在这点钱早不够用了。有古建筑专家算过,要是把故宫所有建筑都修一遍,没50亿根本下不来,现在只能拣最紧急的地方修。 文物修复更是个无底洞。故宫里藏着186万多件文物,能展示出来的连1%都不到,剩下的都得靠专业维护。那些看起来薄薄的古画,修复前得先在实验室里用显微镜分析颜料成分,修复时用的纸、绢都得按古法特制,一件文物修个三五年是常事,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高得惊人。 就像承乾宫那批清初软天花,背面铺的苇席、颜料下的绢纸层,每个细节都要反复勘察,光研究保存工艺就得耗费大量资金,更别说后续的修复和保护了。 数字化建设也是笔持续的开销。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故宫的宝贝,光是2025到2026年,系列App和小程序的升级运维预算就有132万多。 《每日故宫》《紫禁城365》这些App得不断根据用户反馈调整功能,还有《韩熙载夜宴图》《清代皇帝服饰》等十几个老项目要维护迭代,每个App的框架逻辑和设计风格都不一样,找合适的合作方开发又是一笔额外支出。这还只是一年的费用,数字化布局是长期工程,年年都得砸钱。 安防和日常运营的投入同样不能省。单是故宫北院区的安保采购项目,一次预算就达177万多,这还只是局部区域的支出。 整个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光是日常的绿化养护、便民设施维护就得花不少钱。更别说文物库房的恒温恒湿系统、遍布角落的监控设备,这些设备不光要买,还得24小时运转维护,一年的电费和检修费就是笔大数目。 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开销也在持续增长。香港赛马会的资助里专门留了钱用于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要知道文物修复、古建保护这些技艺都得靠老师傅带徒弟,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专家至少要十几年,期间的培训、学术交流、考古研究项目,每一项都得花钱。 国家文物局牵头的官式彩画人才培训项目,光2024年就从彩票公益金里拨了1亿资助,可见这类投入的必要性。 这么算下来就清楚了,文创赚的15亿要分摊到古建修缮、文物修复、数字化、安防、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每一项都是长期且高成本的投入。 承乾宫这样的单个修缮项目就得上亿,更别说故宫里还有上百座需要维护的古建筑,再加上文物保护和日常运营的持续开销,政府补贴的四十多亿其实刚够维持基本运转。 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宫殿,要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缺钱也就成了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