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不知道谁对谁错!”女子高高兴兴的到九寨沟旅游,结果却被打的鼻青脸肿,看着着实可怜。起因是女子入住酒店,发现了其所订的房间与其要求相差甚远。于是该女子竟动起了手,将大堂内的两台电脑打翻在地,现场一片狠籍,之后大堂服务生对这个女生予以还击。 10月中旬的某个周末,李某某坐在电脑前,反复对比着九寨沟周边的酒店信息。 她和朋友约定好,用攒了半年的年假去看碧蓝的海子和雪山,为了让旅程更舒适,她特意把住宿标准定在“能看到风景”的档次。 翻遍3家旅游平台后,贡巴酒店的“山景露台房”吸引了她。 页面上,露台摆着藤椅,抬头就是连绵雪山,标注着“24小时热水、独立卫浴、免费接站”,用户评价里满是“视野绝佳”“住宿体验超预期”的反馈。 她特意私信平台客服,确认“10月19日入住时,山景房是否有遮挡”,客服回复“露台直面雪山,无任何遮挡,可放心预订”,还附赠了一张实拍雪景图。 李某某彻底放下心,咬咬牙支付了比普通标间贵298元的费用,甚至提前和朋友说:“到时候咱们在露台拍雪山日落,肯定特别出片。” 出发前3天,她还特意给酒店打了电话,前台工作人员说“已备注您的山景房需求,到店直接办理即可”,这让她对旅程更添期待。 10月19日下午,李某某拖着行李箱抵达贡巴酒店,可当前台服务员六某某递来房卡时,一丝不安涌上心头——房卡套上写着“临街标间”,而非“山景露台房”。 她笑着提醒:“您好,我订的是山景房,是不是拿错了?” 六某某低头查了下电脑,语气平淡地说:“山景房早就卖完了,平台没及时更新信息,现在只能给您升级到园景房,差价退不了。”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李某某的期待。 她赶紧拿出手机,翻出和平台客服的聊天记录、酒店的备注确认电话截图,语气急切地说:“我提前半个月就订了,还反复确认过,怎么会没房呢? 六某某却显得有些不耐烦,他当天顶了同事的班,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7点。 当时手里还压着3个未办理的入住订单,只想尽快打发走眼前的客人:“我说没房就没房,平台的问题你找平台去,酒店只负责按实际房态安排。” 两人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引来了其他游客的目光。 李某某想起和朋友的约定,想起自己为了这趟旅行提前调休、买好景区门票和返程机票,委屈和愤怒一下子涌了上来。 她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重重摔在地上,瓶身裂开,水流了一地:“你们这是欺骗消费者!今天必须给我一个说法!” 可六某某依旧不为所动,甚至转身准备接待下一位客人。 情绪上头的李某某,看着前台那两台正在处理入住的电脑,直接将它们推到了地上。 六某某见状,瞬间红了眼——他上个月刚因为客人投诉被扣了绩效,这要是再赔两台电脑,半个月工资就没了。 他冲上去抓住李某某的胳膊,嘶吼着:“你凭什么砸东西!” 推搡间,他没控制住力道,一拳打在了李某某的左脸上。 “别打了!”周围的游客赶紧上前拉开两人,有人掏出手机拨打110,有人帮忙联系酒店值班经理。 李某某捂着脸蹲在地上,嘴角渗出的血沾在了白色外套上,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她怎么也没想到,期待已久的旅行,会以这样狼狈的方式开场。 酒店值班经理赶来后,一边安排员工送李某某去医院,一边留在现场配合民警调查。 医生检查后,诊断李某某为“面部软组织挫伤”,建议休养7天,这意味着她不仅错过了和朋友的九寨沟之行,还得重新改签返程机票,额外多花了300元。 民警调解时,三方一度陷入僵局:酒店认为李某某先砸东西,应承担主要责任。 六某某辩称自己是“被激怒后的正当防卫”;李某某则坚持“酒店和平台先失信,自己才情绪失控”。 最终达成的调解协议里,酒店退还李某某全部房费,并赔偿医疗费800元。 李某某赔偿酒店电脑损失4860元。 六某某向李某某当面道歉,并参加酒店组织的“客诉处理规范”培训,若再出现类似问题,将面临解雇。 事后,李某某删除了社交平台上的现场视频,她给朋友发消息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家待着,现在想想,当时要是能冷静点找平台投诉,也不会闹到这步。” 这场看似偶然的冲突,其实是“预订时的信任建立—到店后的信任崩塌—情绪失控后的连锁反应”。 最终没有赢家,只留下一堆需要收拾的烂摊子,也给所有旅游从业者和消费者提了个醒:信任一旦破碎,重建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更大。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