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当地时间10月23日晚,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直言,美国将即刻终止与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理由是加拿大用一则价值7.5万美元的虚假广告“搞小动作”。 广告中冒用罗纳德·里根基金会名义,伪造里根对美国关税的负面言论,意图干扰美国法院裁决。在特朗普看来,关税是美国国家安全与经济的“生命线”,加拿大的行为触碰了红线,没什么好商量的。 这并非特朗普第一次对加拿大亮出“关税大棒”。此前他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要通过高关税“重建美国制造业”,甚至将关税水平抬到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高度。要知道,上世纪30年代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曾让全球贸易额暴跌66%。 如今特朗普重提这一水平,无疑给加拿大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加拿大对美贸易依赖度极高,2024年数据显示,加拿大75.9%的出口流向美国,62.2%的进口来自美国,能源、汽车、钢铁三大产业更是深度绑定美国市场。 美国加征关税后,加拿大钢铁企业出口成本激增30%,汽车零部件厂商订单减少近四成,边境口岸的货车排队时长较往年增加了两倍,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经济阵痛。 而在特朗普宣布终止谈判的前一天,加拿大总理卡尼已经提前释放了“决裂”信号。10月22日,卡尼在渥太华的演讲中语气沉重却态度坚决:“加拿大与美国紧密的经济关系已经结束,两国关系永远不会再像以前一样。” 卡尼直言,美国的贸易方式已发生根本改变,高关税让加拿大不得不重新规划经济战略——既要加大国内基建投资,拉动本土产业增长,也要拼命开拓海外市场,目标是未来十年将对美以外市场的出口翻倍。 为了稳住经济基本盘,加拿大甚至计划削减政府开支、控制移民数量,每一项举措都透着“背水一战”的意味。加拿大的“自救”并非没有章法。他们很快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市场:上月刚与印度尼西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降低农产品与矿产出口关税。 紧接着又与阿联酋达成人工智能领域合作,与欧盟敲定防务采购协议,还和德国就关键矿产供应建立长期合作。这些动作显然是在对冲对美贸易的风险,毕竟加拿大拥有全球第三的稀土储量、第二的镍产量,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关键位置,并非没有吸引其他国家的资本。 就像卡尼在演讲中说的:“加拿大不能把鸡蛋都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世界这么大,总有愿意平等合作的伙伴。”特朗普此次终止谈判的理由,仔细推敲起来却有些站不住脚。 罗纳德·里根基金会很快发文澄清,称从未授权加拿大使用里根的言论,也未对美国关税政策发表过负面评价,但基金会同时表示“不打算追究加拿大的责任”。这种态度让外界怀疑,所谓的“虚假广告”或许只是特朗普的一个借口。 毕竟此前美加在软木木材、乳制品关税问题上已僵持数月,美国一直要求加拿大降低农产品进口壁垒,加拿大则拒绝在能源出口定价上让步,双方谈判早已陷入僵局。特朗普此时抛出“广告事件”,更像是借题发挥,用强硬姿态逼迫加拿大妥协。 可加拿大这次显然不想再忍。过去十年,加拿大对美贸易顺差年均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其中能源出口贡献了近六成顺差,美国民众使用的20%的石油、15%的天然气都来自加拿大。 加拿大一直认为,自己是美国的“能源安全伙伴”,却屡屡被美国用关税“敲打”。2023年美国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加拿大铝产品加征10%关税,后来虽取消,却让加拿大企业心有余悸。如今特朗普再次翻脸,加拿大自然不愿再做“软柿子”。 这场贸易风波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加两国。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汽车产业链首当其冲,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汽车组装厂依赖美国零部件供应,美国底特律的车企也需要加拿大的铝材,双方一旦断链,全球汽车价格都可能上涨。 更严重的是,美加作为北约盟友,贸易裂痕可能影响军事合作——加拿大此前承诺增加国防开支,配合美国在北极的军事部署,如今经济合作遇阻,这些军事计划恐怕也会打上问号。 特朗普的强硬作风,其实也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美国商会发表声明,警告终止与加拿大的贸易谈判会“伤害美国农民与制造商”,毕竟加拿大是美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24年美国向加拿大出口了价值280亿美元的大豆、玉米和肉类。 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更是直接喊话特朗普,称“关税战没有赢家,只会让美国消费者为汽车支付更高的价格”。从卡尼的“划界限”到特朗普的“断谈判”,美加这对“邻居加盟友”的关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 过去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默契,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加拿大的反制中逐渐消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靠“单边主义”独善其身,美加贸易争端若持续升级,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