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0月20日,浙江,一女子在车里太无聊,好奇地用身份证撬方向盘,没想到下

韫晓生 2025-10-24 17:59:21

[微风]10月20日,浙江,一女子在车里太无聊,好奇地用身份证撬方向盘,没想到下一秒安全气囊直接弹出来,把女子“打”的鼻青脸肿,网友:原版原漆的“事故车”!   (信源:淄博网——女子用身份证撬方向盘,没想到安全气囊直接弹出来)   那天是周末,王女士开着自家的紧凑型轿车去朋友小区接人,朋友说 “五分钟就好”,结果她在车里等了快 20 分钟,刷手机刷到没电,空调开着又不想下车,整个人坐得百无聊赖。   她盯着方向盘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摸着方向盘中间的盖板,突然脑子里没预兆地冒出个想法:“这块塑料板看着松松的,能不能撬开?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啥。”   王女士后来跟交警说,当时就是 “手欠”,觉得方向盘盖板边缘有个小缝隙,想着 “就抠一下,看看里面是不是有线路”。   她用身份证抠住缝隙,稍微用了点劲往上掰 —— 只听 “咔哒” 一声,盖板没完全撬开,却突然传来 “嘭” 的一声巨响,方向盘中间瞬间弹出一个白色的气囊,直挺挺地砸在她脸上。   王女士的描述特别真实:“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脸被撞得火辣辣地疼,鼻子和额头麻得没知觉,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她下意识地用手捂着脸,手碰到气囊还热乎的,再低头看,方向盘盖板已经被气囊顶得掉在副驾座位上,自己的鼻梁上红了一大片,额头还肿起个包。   朋友下楼看到她这副模样,吓了一跳,赶紧拉着她去小区门口的诊所。医生检查后说,还好气囊弹出的力度不算最大,只是软组织挫伤,没伤到骨头,但鼻子和额头得敷几天冰,不然淤青得更明显。   王女士对着镜子看自己 “鼻青脸肿” 的样子,又气又好笑:“早知道无聊到发呆,也不瞎抠方向盘了。”   后来她把这事发在车友群里,群友们直接炸开了锅。有人调侃:“姐们儿你这是想给车‘开瓢’啊?” 也有懂车的群友说:“方向盘里的安全气囊,本来就是一碰触发点就弹,你还敢用手掰盖板,这不找疼吗?”   王女士这才知道,自己撬的那块盖板下面,藏着安全气囊的触发装置,稍微用力碰撞或挤压,就可能激活气囊。   这里必须科普个用车安全知识点:汽车方向盘里的安全气囊,是通过 “碰撞传感器” 触发的,传感器能感知到剧烈撞击或特定力度的挤压,一旦达到阈值,会瞬间引爆气囊内的气体发生器,让气囊在 0.1 秒内弹出,起到保护驾乘人员的作用。   像王女士这样直接抠撬方向盘盖板,很可能碰到传感器,或者让盖板挤压到气囊触发机构,导致气囊误弹。   更关键的是,安全气囊弹出的力度特别大。汽车安全工程师介绍,安全气囊弹出时的速度能达到 300 公里 / 小时,相当于高速行驶的汽车撞墙的力度,要是离气囊太近(比如王女士这样正对方向盘),很容易被砸伤面部、胸部,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骨折。   而且气囊弹出后就会报废,重新更换一套得花几千块钱,王女士后来去 4S 店修,光气囊和盖板就花了 3200 元。   其实类似的 “无聊作妖” 案例不少。之前有个男司机等红灯时,觉得方向盘上的喇叭不好使,用螺丝刀撬喇叭按钮,结果触发安全气囊;还有人在车里闲得慌,掰扯安全带卡扣,导致安全带锁死。   这些案例都说明,汽车上的安全部件,真的不能随便碰。   王女士后来特别后悔:“以前总觉得安全气囊离自己很远,没想到自己亲手‘触发’了,又疼又费钱,以后再也不敢瞎动车里的东西了。”   她还提醒车友群里的人:“等车无聊了就下车走走,哪怕在路边看会儿风景,也别跟自己的车‘较劲’,安全部件碰不得。”   现在再想起这个事儿,觉得又好笑又有警示意义。生活里很多意外,都是 “无聊 + 手欠” 惹出来的,尤其是汽车这种有很多精密部件的工具,每个设计都有它的用处,随便乱抠乱撬,不仅可能损坏车辆,还可能伤到自己。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在车里等过人吗?有没有过 “手欠” 想碰车里部件的想法?评论区聊聊,一起说说那些用车时的 “小教训”,避免再有人像王女士一样 “花钱买疼”!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