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去世后才知道的事,原来先生如此大义 历史的墨迹越清晰留下的声音才会越大。

听风说实话 2025-10-24 20:34:11

先生去世后才知道的事,原来先生如此大义 历史的墨迹越清晰留下的声音才会越大。 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原子弹后,美国报纸上登出了中国研究人员的名单,上面除了有邓稼先的英文译音外还有一个叫琼•希顿的美国人(中文名寒春)。杨振宁一下就对出现的两个人的名字给吸引住了,因为两个人他都非常熟悉,邓稼先不仅和杨振宁是同学、朋友更是发小!邓稼先在1950年博士毕业后就想尽办法回到祖国后就参加了科研工作。 而琼•希顿是大物理学家费米的助手,二战后,费米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杨振宁和琼•希顿都是费米的研究生。 1948年,琼•希顿追随男友一起回到中国,所以,1964年中国的首颗原子弹引爆被美国报刊解读为是琼•希顿参与并帮助了中国研发了原子弹。 这个问题杨振宁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意见和看法,而是一直放在心里。直到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不再限制双方公民互访交流,杨振宁于是就第一时间就写信给国内的父亲杨武之,申请回国探亲在杨武之打报告后并很快得到了批准。于是当年7月份杨振宁便辗转从法国拿到了签证,得以顺利回国。 在杨振宁回国后提交了一份想见人的名单,其中就有邓稼先,而邓稼先当时却因为当时的历史原因正在青海基地受批斗。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在得知杨振宁想见邓稼先后就特批邓稼先回北京与杨振宁见面。所以也有了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曾感叹说,“杨振宁救了邓稼先一命!”也是这个原因吧。 在与邓稼先见面后,杨振宁就问琼•希顿是否参与了原子弹的相关工作,邓稼先回答是据他了解是没有,但需要证实后才能给确实的回答,在杨振宁即将返美国之前,邓稼先请人带信回复说,琼•希顿并没有参加原子弹的相关工作。杨振宁在收到回答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到卫生间痛哭了一场,那种民族团结自强的自豪和朋友的伟大贡献骄傲感再也藏不住。 杨振宁在70年代总共回国六次,也与毛主席、周恩来、周培源、华国锋、邓小平等领导人都见过面。 1969年至1970年,日本佐藤荣作内阁与美国尼克松政府谈判美国归还日本冲绳时,居然把中国台湾省附属岛屿钓鱼岛列岛划入冲绳范围内,于是在美国和中国国内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而当时还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工作的杨振宁听到消息后立即返回美国参加了这一场运动,在运动中杨振宁不仅捐款相助。还到处与各地方的保钓人士参加游行示威,发行刊物杂志。经费不够还到处去募捐。 杨振宁、陈省身和林家翘等知名人士,他们为了在《纽约时报》上以广告形式刊登了“致尼克松总统及国会议员的公开信”,率先签名捐款,并带动600多名华裔教授和专业人士,以及2000多名留学生公开签名捐款。 1977年,为了让中国能快速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积极督促两国建立更深度的交流合作。杨振宁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的公开信”。旁边“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文章,其中八个以中文字为标题的大字尤为醒目。 其实先生的大义和为国奉献太多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而我这查寻到的资料根本就不是现有的篇幅可以记录得下。 先生的大爱在2004年以81岁高龄的年纪回清华任教,而早在1997年他不仅没有拿工资还把多年的积蓄和奖金400万美元捐给了清华大学。 1983年,杨振宁与李华锺、陈耀华、冼为坚等人在香港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2007年基金会结束,将所有现金、财产、楼宇等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包括现金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36万元,面积约 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 杨振宁还曾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的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看完这些,再看看她的妻子翁帆在先生离世第二天写给先生的悼文《他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你还能忍住心里的那份心酸吗?你还能不由衷的发出感动和敬意吗?

0 阅读:456

猜你喜欢

听风说实话

听风说实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