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杨振宁!翁帆领头脸煞白鼻子通红,未见大儿子花篮不见其身影 2025年10

优雅钢琴 2025-10-24 21:25:46

送别杨振宁!翁帆领头脸煞白鼻子通红,未见大儿子花篮不见其身影 2025年10月24日上午9点,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哀乐低回。 103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数百名群众冒雨排起百米长队送别这位科学巨匠。 人群里,最让人揪心的是翁帆。她身着素色衣物站在队伍前端,脸煞白,鼻子通红,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偶尔抬手按一下泛红的眼眶,全程没说一句话,却把压抑的悲伤写在了脸上。作为杨振宁晚年最亲近的人,她陪着这位科学巨匠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那些在清华园“归根居”里的日常——一起整理手稿、讨论文献、散步聊天的时光,此刻都成了难以触碰的回忆。 了解杨振宁的人都知道,他的学术人生起点,其实早在清华园就已埋下伏笔。1929年,他随数学家父亲杨武之迁居清华园,这一住就是八年。12岁的他敢当着父亲的面说“将来要拿诺贝尔奖”,杨武之没斥他狂妄,只笑着说“慢慢来”,转头却请人教他读《孟子》,这种文理兼顾的培养,悄悄塑造了他的学术品味。后来西南联大求学时,他从化学系转到物理系,在叶企孙、吴大猷等大师的点拨下,选择用群论研究多原子振动,这篇毕业论文的方向,直接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定了调。 1945年赴美留学后,他的学术才华彻底绽放。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当时整个物理学界都信奉宇称守恒是绝对真理,他们的观点几乎没人认可。直到吴健雄用钴60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短短一年后,35岁的他就站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之一。更了不起的是,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后来成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公认是能和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的理论。 他的心里,始终装着故土。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他就主动申请回国,见到邓稼先得知原子弹是自力更生研制时激动涕零,返美后立刻在多所大学演讲,正是这份坦诚与热忱,掀起了华裔学者访华的热潮。1999年,77岁的他干脆回到清华任教,把高等研究院当成自己“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为了筹经费,他捐出美国房产和清华工资;82岁时还每周两次给大一新生讲“普通物理”,课间5分钟休息都在解答学生问题;连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家王小云这些顶尖人才,都是他亲自动员回国的。 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又把2000余件手稿、图书捐给清华,设立“杨振宁资料室”。这些举动背后,是他对父亲的承诺,更是对故土的深情——他曾说,自己是从清华园走出去的,最终也要回到这里。 现场没见到他大儿子的身影,也没出现署名的花篮。公开资料显示,他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育有三个子女,长子是计算机工程师,长期定居美国。2018年,三个子女曾回国探望,和他与翁帆在三峡大坝合影,当时看着翁帆把父亲照料得妥帖,他们还表达过感激。或许是路途遥远未能及时赶来,又或许是选择低调处理悲伤,这些都只能是外界的猜测。 杨振宁的伟大不只在学术,更在他跨越世纪的坚守。年轻时以华人身份站在世界科学之巅,晚年放弃一切归根报国,他用一生证明,科学家的成就可以跨越国界,但情怀永远能扎根故土。那些留在清华园的手稿、课堂上的声音,早已成了比奖章更珍贵的遗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02

评论列表

冯继鹏

冯继鹏

2
2025-10-25 10:32

美国出生,美国生活,美国方式送老人,没必议论

猜你喜欢

优雅钢琴

优雅钢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