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今天刷到一张工资条,主角叫贾森·特里,外号“喷气机”,生涯场均得分15出头,可薪水累计1.08亿美元,比不少所谓流量超巨还阔气,这事儿瞬间把很多球迷的酸点给精准狙击了。 先别急着羡慕或者开怼,拆开看,特里在达拉斯跟诺天王拿下2011年总冠军后就没再当过球队门面,可他靠三分和防守这两把刷子,先后在火箭、国王、凯尔特人混到一年又一年的短约,最少也能进账一两百万刀,年年签约年年上岗,像极了那些在互联网大厂跳槽切功能模块的老前辈。 更有意思的是,数据网站Hoopshype统计,他生涯最高年薪不过1170万,占队薪资帽不到九分之一,也就是说,老板给得起,队友认可度也高,既不抢戏,又总能在关键时刻飚进三分,这种“好用不贵”属性,放到劳动力市场就是超级工种库里的香饽饽。 问题来了,我们这帮看球兼打工的,天天盯着C位和MVP,有时却忽略了支撑舞台的二三号位,现实职场同理,CTO可能只有一个,可真正让项目跑起来的是那群把bug贴在桌面上的“高级搬砖人”,他们不闪光,但能年复一年把活干好,把年终奖装进户口本。 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给特里刷屏点赞,吐槽说“早知道当年我就练投篮了”,还有人翻出老照片发现他比赛完第一动作永远是找替补席上兄弟撞胸,这种对团队氛围的加分项,在任何公司都是稀缺技能,毕竟情绪价值也得按市场价结算。 看完特里的账本再想想自己的考勤表,会不会突然觉得“当配角”并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持久盈利模式呢,下一次职业选择摆在面前时,你打算争那一秒的聚光灯,还是练好手里那招永远不过时的中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