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汉奸是谁?他远比汪精卫更加可恨 中国最大的汉奸是谁?他远比汪精卫更加可恨。要是没有他,日本连中国大门都进不了。在南京城里最招人恨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行政院里那个穿长衫的福建人。 这个比日本人还可恨的人就是黄濬。 他不是拿着枪站在敌人阵营里的侵略者,而是披着文人外衣混进国家心脏的“内鬼”。他不在战场拼命,却用一张张密信、一次次“散步”、一顶顶换帽子,把国家最宝贵的军事情报一点点送进了敌人手里。看起来文质彬彬,实则心狠手辣,靠出卖国家换来的金银荣华,背后是无数同胞的命。 黄濬能潜伏到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心,并非偶然。他出身福建闽侯的书香世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精通日、英两国语言,还曾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外交职务,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外交履历,30年代初被国民政府延揽,最终坐到行政院秘书的位置,负责处理重要文电,能直接接触国防计划、军事部署等核心机密。这样的履历,让他既熟悉中国官场运作,又对日本军方的行事逻辑了如指掌,成为潜伏的绝佳身份掩护。 真正让黄濬沦为汉奸的,是其骨子里的投机与贪婪。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虽表面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但暗中已开始筹备对日军事防御,海军部制定的“江阴要塞封江计划”便是关键一环——计划将长江下游航道封锁,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进,保卫南京核心区域。这一计划高度机密,仅有少数军政要员知晓,而黄濬正是参与文件流转的核心人员之一。 日本方面早已注意到黄濬的位置价值,通过其在日本留学时的旧友牵线,以重金和“战后高官厚禄”为诱饵展开策反。起初黄濬尚存犹豫,但在看到日军侵华步伐加快,又抵不住金条、珠宝的持续诱惑,最终选择背叛。他利用每日进出行政院的便利,将“江阴要塞封江计划”的具体时间、封锁点位、所用沉船数量等关键信息,通过加密书信的方式,由其儿子黄晟转交给日本驻南京领事馆的情报人员。 这份情报的泄露,直接导致国防计划彻底破产。1937年8月11日,就在国民政府预定执行封江任务的前一天,日本舰队突然提前行动,原本停泊在长江上游的多艘日军舰艇迅速向下游撤离,避开了封锁线。更严重的是,日军还根据情报,提前派出飞机对江阴要塞进行侦察和轰炸,给中国守军造成不小损失。因黄濬的背叛,国民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的防御部署形同虚设,长江门户洞开,日军后续得以顺利沿长江推进,给华东地区的抗战局势带来沉重打击。 事情败露源于一次偶然的军事行动。1937年8月中旬,国民政府计划派飞机轰炸日本驻上海舰队,这一行动同样被黄濬提前泄露。但日军在准备躲避时,因调度混乱露出破绽,引起了军统情报人员的警觉。经过多日跟踪排查,军统人员发现黄晟频繁与日本领事馆人员接触,顺藤摸瓜锁定了黄濬。在掌握确凿证据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将黄濬及其儿子黄晟等涉案人员逮捕。 庭审中,黄濬起初还试图以“文人不懂军事”为由狡辩,但面对情报传递的书信、人证等铁证,最终低头认罪。1937年11月,经军事法庭判决,黄濬、黄晟父子被执行枪决。虽然后世提及汉奸,汪精卫的名字更为人熟知,但从对军事战略的破坏程度来看,黄濬的背叛直接摧毁了国民政府早期重要的国防部署,让日军得以快速突破长江防线,其造成的军事损失和对军心士气的打击,丝毫不逊于其他汉奸。 他的案例也揭示出抗战初期情报战线的严峻形势——一些身处权力核心的文人,因意志不坚定或贪婪作祟,成为敌人的“手术刀”,从内部瓦解着国家的防御。这种披着长衫的背叛,比战场上的炮火更令人不齿。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