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好多人没看懂,为何抗联到了1940年就坚持不下去了?关于这个问题,毛主席也问过周保中,主要总结了以下四个原因: 东北抗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简称,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属于我党领导下的、在东北白山黑水和冰天雪地之中抗击日寇长达14年的一支铁血孤军。 1936年,是东北抗联的巅峰时期,共编制了11个军,兵力3万多人,武器装备简陋,兵源成分比较复杂。 从1936年的3万兵力到1940年的艰难支撑,这一转折背后的困境,需结合当时东北战场的实际态势来解析。周保中在向毛主席汇报时,首先提及的是日军“治安肃正”计划的毁灭性打击。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为稳固东北后方,将关东军兵力从12万增至40万,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强制拆毁零散村落,把百姓集中管控,目的就是切断抗联与民众的联系——这直接导致抗联失去了粮食、兵源和情报补给的根基。 第二个关键原因是装备与后勤的极端悬殊。抗联巅峰时期虽有3万兵力,但武器多为义勇军遗留的老旧步枪、土制手榴弹,甚至部分士兵只能使用大刀长矛;而日军配备了轻重机枪、迫击炮、装甲车,还依托铁路线构建了快速机动的补给网络。到1939年,日军更实施“三江省大扫荡”,集中优势兵力围剿抗联密营,烧毁存粮与越冬物资,抗联战士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冬中,常因缺衣少食冻饿牺牲,仅1939年冬季,第3军就有近百名战士因严寒失去战斗力。 兵源成分复杂带来的组织整合难题,是周保中强调的第三个要点。抗联前身的义勇军包含农民武装、旧军队残部、山林队等,虽经整编,但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革命教育,在日军“招抚”政策诱惑下出现动摇。1938年,原第8军军长谢文东、第9军军长李华堂相继叛变,不仅带走了部分兵力,还泄露了抗联的密营位置,给部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这种内部不稳定因素,在外部压力加剧时被进一步放大,削弱了抗联的作战凝聚力。 最后一个核心原因,是与党中央的联系长期中断。1935年起,日军加强了对东北与关内的封锁,抗联与中共中央的电台联络多次被切断,无法及时获得战略指导与物资支援。在孤悬敌后的情况下,抗联只能依靠自身摸索战术,而日军却能凭借情报优势精准围堵。1940年,杨靖宇将军在濛江县陷入重围,正是因无法获得外界支援,最终弹尽粮绝壮烈牺牲,这一事件也成为抗联被迫转入隐蔽斗争的重要标志。 这四个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将抗联推向了艰难境地。日军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是外部直接压力,装备后勤的落后使其难以正面抗衡,兵源整合的问题削弱了内部战斗力,而与中央的失联则让部队失去了战略方向的指引。虽然后期抗联主力被迫转移至苏联境内整训,但这些困境背后,更凸显出其在14年抗日斗争中,以血肉之躯坚守民族气节的悲壮——他们的坚持,为牵制日军兵力、支援全国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