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没来…马英九没来~赵少康没来…几乎都没来…他来了,每一次都没落下,他就是苑

洒脱风筝 2025-10-26 09:50:36

郑丽文没来…马英九没来~赵少康没来…几乎都没来…他来了,每一次都没落下,他就是苑举正。 很多人可能对“苑举正”这个名字不算熟悉,但在两岸交流的活动现场,他的身影比不少台湾政治人物都更醒目。他不是什么手握权柄的政客,而是台湾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可就是这位“教书先生”,把两岸交流当成了自己的“必修课”——从每年的两岸青年学术论坛,到台湾光复、抗战胜利等纪念活动,再到两岸学者共商文化传承的研讨会,只要是促进两岸理解的场合,总能看到他坐在前排,有时还会主动拿起话筒,把自己在台湾基层听到的真实声音讲给大陆同胞听。 去年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在厦门举办,当时不少台湾政坛人士以“日程冲突”为由缺席,苑举正却提前三天就从台北出发,还特意带了十几位台湾青年创业者,帮他们对接大陆的投资机构。论坛上他说:“年轻人要的是机会,不是政治口号,两岸打通了,台湾青年的舞台才能从海峡这边延伸到另一边。”这话不是空喊,会后他还陪着那几位台湾青年跑了福州、杭州的科创园区,帮他们翻译政策、对接资源,有个做人工智能的小伙子后来在杭州落地了项目,每次提起苑举正都直说“没有他搭的桥,我哪能这么快站稳脚”。 他的坚持从来不是“赶场子”。去年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办,当时台湾岛内有些势力散布“去中国化”言论,不少原本答应参加的台湾学者和人士临时打了退堂鼓,苑举正却带着自己写的《两岸共同记忆的哲学思考》手稿来了。他在发言里说:“光复不是历史名词,是台湾人骨子里的民族记忆,我来这里,就是要告诉大家,台湾从来不是‘孤立’的,我们的根在大陆,这份血脉连不上,谈什么发展都是虚的。”台下有大陆观众问他“不怕在台湾被攻击吗”,他笑着说:“怕就不来了,我教哲学的,知道什么是‘正道’,两岸和平是正道,认祖归宗是正道,顺着正道走,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对比那些“想来又不敢来”“来了一次就没下文”的政治人物,苑举正的“每次都来”藏着最朴素的逻辑:两岸交流不是“政治筹码”,而是要实打实的“人心相通”。他在台湾大学上课的时候,总会给学生讲大陆的发展,还组织过“两岸青年哲学对话营”,让台湾学生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学生一起探讨“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有学生问他“会不会担心被说‘亲中’”,他回答:“‘亲中’不是贬义词,认自己的国家、亲自己的同胞,这是做人的本分。” 有人会问,一个大学教授,就算每次都参加交流活动,能改变什么?可别小看这份“坚持”。去年他带台湾青年来大陆参访,有个从小被“台独”言论影响的学生,在西安看到兵马俑时突然拉着他说:“老师,我现在才懂,我们和大陆本来就是一家人,这种文化的根,想断都断不了。”就是这样一个个微小的触动,慢慢织成了两岸交流的“情感纽带”——比那些空喊“两岸一家亲”却从不行动的政客,苑举正的“每一次都来”,才是最真实的“两岸连心”。 更难得的是,他的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每次参加活动,他都会带着笔记本,把大陆学者关于两岸教育合作、文化互鉴的建议记下来,回去后整理成文章发表在台湾的媒体上;遇到大陆同胞想了解台湾基层的真实情况,他也会毫无保留地分享,从台湾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到普通民众对两岸直航的期待,从不藏着掖着。这种“双向坦诚”,恰恰是很多政治人物缺失的态度。 可疑问也跟着来了:为什么那么多有影响力的台湾政治人物,连一场促进两岸交流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而苑举正一个普通教授却能始终坚持?他的“每一次都来”,会不会在台湾岛内遇到更多阻力?这种“学者式交流”,又能给两岸关系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改变? 说到底,两岸关系的发展,从来不是靠少数政治人物的“口头承诺”,而是靠像苑举正这样,愿意放下偏见、主动搭桥的普通人。他们的“每一次到场”,都是在为两岸和平添一块砖、加一片瓦;他们的“从不缺席”,恰恰证明了无论外界有多少干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情谊,永远断不了,两岸走向统一的趋势,永远挡不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0
洒脱风筝

洒脱风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