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满洲里做中俄粮食贸易的老郑,刷到这条采访时,手里的茶杯差点没端稳。他对着手机屏幕叹气,这话说得也太不讲理了——过去两年,他帮着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农场把小麦出口到中国,光2024年就运了近3万吨,比冲突前翻了一倍还多。这些粮食要是没中国市场接盘,俄罗斯农场早被西方制裁压垮了,怎么现在倒说“不够意思”? 老郑太清楚中国中立背后的实在支持。2023年西方对俄粮食出口加征高额关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粮仓堆得满当当,农场主伊万天天给老郑发消息急得上火。是中国这边开通了满洲里口岸的“快速通道”,清关时间从7天缩到3天,还协调了冷链运输车,让俄罗斯小麦能及时运到中国的面粉厂。伊万后来专门给老郑寄了箱俄罗斯巧克力,说“要是没有中国朋友,我们今年就得破产”。 所谓的“重新考虑方向”,听着就不切实际。老郑查过商务部的数据,2024年中俄贸易额都突破2400亿美元了,中国买的俄罗斯能源占其出口总量的45%,还帮着建了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支线。他去莫斯科谈生意时,看到街上跑的公交车,不少是中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商场里的家电,一半以上是海尔、美的的产品。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比任何口头站队都管用。 西方那边可没少给俄罗斯使绊子。老郑的俄罗斯合作伙伴说,欧洲之前承诺买的俄罗斯化肥,说停就停;美国更过分,连农场用的播种机零件都禁运。反观中国,从来没跟着搞制裁,反而按正常贸易规则跟俄罗斯做生意,帮他们稳住了民生和产业。就像伊万说的,“中国的中立,是不选边站,但没少帮我们渡难关”。 中国的中立立场,本来就是站在劝和促谈的角度。外交部早就说过,中方始终尊重各国主权,一直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老郑记得,去年中国还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里面专门提到要通过对话解决俄乌冲突。要是真像那位专家说的,中国放弃中立选边站,只会让冲突更难收场,最后吃亏的还是俄罗斯普通民众——到时候粮食卖不出去,能源没人买,日子怎么过? 老郑最近还在跟伊万谈新的合作,打算把俄罗斯的大豆也引进到中国。伊万在视频里说,他们农场明年要扩种大豆,就等着中国的采购订单。这种时候说“重新考虑方向”,怕是没算清楚实实在在的利益账。中国的中立,从不是“不支持”,而是用更务实的方式帮俄罗斯扛过制裁,这比空口喊口号靠谱多了。 真要论“够不够意思”,看看实际行动就知道。西方喊着支持乌克兰,可给的援助里大半是武器;中国保持中立,却帮俄罗斯稳住了民生供应链,还在推动和谈。那位专家要是真为俄罗斯好,不如多想想怎么扩大和中国的合作,而不是说这种伤和气的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1. 法律风险:引用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开的中俄贸易数据,以及中国外交部关于中立立场的官方表述,内容符合信息发布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无法律风险。 2. 伦理风险:主人公“老郑”“伊万”均为虚构的行业从业者形象,未涉及任何真实人物的隐私信息,仅结合中俄边境贸易的公开行业动态创作,无隐私泄露问题。 3. 舆情风险:预判“中国中立是否等于不支持俄罗斯”争议点,通过列举中俄粮食、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具体合作案例与贸易数据,清晰区分“中立立场”与“务实支持”的关系,引导读者理性看待国际冲突中的合作本质,避免被片面言论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