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行业近况交流
全文摘要
1、存储行业市场格局与供需现状
·DRAM市场格局:DRAM市场主要厂商份额分布为:三星占41%,海力士占27%,美光占26%,国内长鑫占6%。从库存周期来看,2024年Q3左右,原厂及代理商渠道的库存量基本在4个月左右;进入2025年后,库存量逐步减弱。当前DRAM稼动率为82%,而正常供需关系下的稼动率区间为80%-85%,当前稼动率处于该区间的下限水平,对价格有提升作用。
·终端需求结构:存储终端需求主要分为手机、PC、利基、服务器、车载五大领域。其中,手机市场占比最高,达35%,且Q4通常为旺季,2025年Q4因iPhone 17、小米17、华为Mate X6等新机型发布,进一步带动了手机领域存储需求的提升。服务器市场占存储需求的30%,增速较快且占比高,是行业核心驱动领域之一;车载市场增速虽快,但在存储需求中占比仅约3%,驱动力有限。PC领域需求呈现微降趋势,利基领域中DDR4需求增长,但PC与利基领域合计占存储需求的比例不足30%。综合来看,存储整体需求呈现向上态势。
·NAND Flash市场现状:NAND Flash市场玩家格局较为激烈,主要厂商包括三星(份额最高,占31%)、铠侠、西部数据及国内长江存储。库存方面,2024年因需求相对不旺盛,NAND库存基本保持平衡;2025年起,库存量呈下降趋势。当前NAND稼动率处于78%-80%区间,虽价格表现较好,但原厂未立即提升稼动率,主要原因包括认为价格尚未涨至目标水平,以及参考历史经验——2022-2023年周期中,原厂曾因过早提升稼动率导致价格暴跌至低位。基于此,原厂计划在2025年Q4(11月底至12月)将稼动率提升至90%左右,接近满产状态。
2、存储产品价格与技术演进
·DRAM与NAND产品价格:DRAM方面,不同类型产品现货价如下:DDR4中,16GB 3200规格为6.8美元,6GB ETT规格为4.5美元;DDR5价格范围在8.5 6美元。服务器用RDIMM方面,DDR4 16GB 3200规格从85美元上涨至90美元(涨幅12.5%),32GB 3200规格约140美元;DDR5 32GB RD规格为145美元。PC用UDIMM方面,8GB 3200规格为15美元,16GB规格为27美元。笔记本用SO DIMM方面,4GB 3200规格为14美元,8GB规格为28美元。手机等移动消费电子端用LPDDR4方面,12GB(96GB)规格为33美元,8GB(64GB)规格为25.5美元,6GB(48GB)规格为22.5美元。
NAND方面,典型产品价格如下:1TB QLC为5.5美元,1TB TLC为6.2美元。UFS颗粒方面,UFS 2.2 64GB规格为5.3美元,128GB规格为8.5美元。SSD方面,渠道市场合约价中,256GB P3E3.0规格为13.8美元,512GB P3E3.0规格为22.3美元;行业市场现货价中,256GB P3130规格为21.5美元,512GB P3130规格为33美元,现货价高于渠道合约价。
·技术演进对比:DRAM技术路径方面,国际主流厂商(三星、海力士、美光)采用D1 Beta制程,接近12纳米;长鑫存储(CXMT)目前使用D1Z工艺(约15.8纳米),正在开发D1Alpha(14纳米工艺),与国际厂商技术差距约1.5 2代。
NAND技术路径方面,国际厂商以堆叠层数衡量技术,量产最高规格为V9(296层),并在开发V10(400层);长江存储量产V8(232层),正在开发V9,与国际厂商技术差距约0.5 1代。长江存储采用X stacking技术,通过分离存储阵列与外围电路并使用混合键合结合,该技术为未来趋势,国际厂商(如三星)已计划合作。NAND技术整体发展难度低于DRAM,长江存储技术路线符合行业方向。
3、存储产能分布与关键技术
·全球产能分布:全球DRAM和NAND Flash制品主要由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家企业生产,产能分布如下:三星仅在韩国和中国生产,韩国采用4+1模式,四座fab厂分别位于华城市、平泽市、天安市、七星市,一座封测厂位于翁阳市;中国有两座工厂,西安工厂负责NAND Flash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SSD模组成型,苏州工厂仅负责DRAM封装测试。海力士在韩国清州、龙仁及美国设有工厂,中国有三座工厂(无锡两座生产DRAM,大连一座生产NANDFlash,为收购英特尔的工厂)。美光主要在美国生产,中国西安有一座与台湾立成科技合作的后段封装测试工厂(非全资)。产能方面,以12英寸300毫米晶圆计,DRAM月产能总计约150万片,其中三星66万片、海力士43.5万片、美光41.8万片;NAND月产能总计约170万片,其中三星60万片、海力士36.8万片、美光23万片,凯霞和西数数据各约21 22万片。当前稼动率水平为DRAM约82%,NAND为78% 80%。
·CF方与CBA技术:CF方与CBA技术是提升存储密度、应对纳米制程演进难度的关键方向。CBA技术(course bar area)的核心是分离存储阵列与外围电路阵列,分别在两片晶圆上制造后通过混合键合结合。此方法可避免存储阵列生长时的高温高压对外围电路的影响,且外围电路可采用逻辑芯片代工工艺(如三星Foundry、联电、Global Foundry等)。CF方技术通过缩小存储单元面积提升密度,存储单元面积从8F²(4F×2F)逐步缩小至6F²(3F×2F)、4F²(2F×2F)。其结构为垂直堆叠:电容器在上,外围电路在中间,存储阵列在下。这种垂直放置的结构是3D DRAM发展的基础,CF方技术有两种构造方式,存储阵列可置于外围电路上方或下方。
4、HBM市场分析与技术路线
·HBM市场供需与价格:HBM与AI产品存在充分必要关系,当前所有HBM仅用于AI领域,未在其他领域渗透,且所有AI产品基本需使用HBM。从市场供需看,2023年HBM月产能约10万片(单位K),对应GPU板卡数量约400万张(计算方式:10万片/月×12月×180(单片晶圆切割数)÷6(单GPU需6颗HBM颗粒)÷8(单HBM颗粒8层结构)),彼时产能与需求基本对应,导致缺货。2025年月产能达32.6万片,对应GPU板卡数量1100 1200万张。预计2025年全年GPU板卡需求为900 1000万张,虽供给端数值超需求,但考虑囤货或加库存因素,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方面,HBM3E当前价格约15.6美元,HBM3价格14 15美元,HBM2与HBM2E价格11 12美元。产能分配上,2023年HBM月产能10万片中,三星占4万片、海力士5万片、美光1万片;2025年预计三星14万片、海力士15万片、美光3.6万片(单位均为K)。
·HBM技术与产业链:HBM属于DRAM的一种,遵循JEDEC标准,其核心技术为3D堆叠方案,包含硅通孔(TSV)技术和微凸点(Micro bumping)键合技术,采用2.5D封装结构(介于2D与3D之间,含硅中间层)。键合技术方面,海力士采用MR MUF(批量回流焊),效率高但精度低、易翘曲;三星与美光采用TC SCF(热压键合),精度高但效率低。未来因HBM带宽增加、TSV孔间距缩小,两种技术将无法满足精度要求,需转向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HBM技术工艺当前使用D1 Beta工艺,HBM4预计2026年推出时采用D1 Gamma(约10nm工艺)。产业链方面,TSV工艺包含五大步骤:通孔刻蚀(深反应离子刻蚀,设备为应用材料、泛林、中微、北方华创,需氟基气体如夜空、默克林德)、绝缘/阻挡/种子层沉积(材料为二氧化硅/氮化硅等,方法PECVD/SA CVD/ALD,设备科磊、拓荆)、电镀铜(设备安美特、东京电子等,国内上海新阳参与材料)、正面CMP(设备应用材料、Aberro,国内鼎龙、安集参与材料)、晶圆减薄(设备Disco、TSK)。
·HBM竞争格局:当前HBM市场份额中,海力士占53%、三星38%、美光9%。预计2026年Q2份额将变化为:海力士42%、三星40%、美光18%。海力士的先发优势源于2013年与AMD合作开发HBM,后绑定英伟达,但其优势预计持续至2026年Q2。美光因进入HBM市场较晚,跳过HBM3直接开发HBM3E(性能超部分竞品),叠加美国企业身份,份额将提升。三星的增长动因在于,英伟达等GPU厂商因台积电产能限制及议价需求,倾向选择三星提供‘代工 + HBM’一站式方案,其2025年HBM月产能达14万片(单位K),支撑份额提升。未来HBM竞争格局有望从当前一家独大转向海力士、三星、美光三足鼎立。
5、存储供需与价格趋势讨论
·扩产与供需缺口:存储厂商2026年扩产计划方面,HBM当前产能为32.6万片/月,2026年将额外扩产15万片/月,扩产幅度约47%-48%,总产能将达到47-48万片/月。DRAM与NAND 2026年扩产规模均约为30万片/月,扩产率约15%-16%。供需缺口方面,预计2026年DRAM需求增量为45万片/月,NAND需求增量为50万片/月,而两者扩产规模仅30万片/月,仍存在明显缺口。此外,OpenAI、Oracle等企业已向三星、海力士、美光等厂商预定产能,进一步加剧了存储产品的供应紧张状况。
·价格跟踪指标与趋势:存储价格跟踪的核心指标包括稼动率、库存量、需求及CAPEX。稼动率方面,当前原厂稼动率约80%,若提升至90%,以每月180万片的平均产能计算,可增加约18万片/月的产能。库存量方面,供需平衡时库存水平约为2.5-3个月。需求方面需跟踪终端领域对晶圆的需求规模。CAPEX投资虽滞后于存储周期,但趋势与周期高度吻合,原厂投资CAPEX表明市场向好。价格趋势方面,稼动率提升可能使涨幅收窄(如20%降至17%-18%),但由于45-50万片的需求缺口及客户备货行为,价格整体仍保持上行趋势。结构性需求上,推理端向端侧发展推动DRAM需求增长,以手机为例,DRAM需求有望从平均10GB增至14GB,增幅超40%,带动晶圆需求增长。NAND方面,HDD冷数据转热数据、多模态数据增加(如图片、视频)推动SSD需求上升;同时,HDD原厂(如西数、希杰)2026年无大规模扩产计划,加速HDD向SSD转换。SSD生产依赖NAND晶圆分bin(分等级),当前NAND晶圆中仅20%-30%可用于生产高阶SSD,以200万片/月的NAND产能计算,SSD可用产能仅60万片/月,难以满足需求,终端客户已开始预定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