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我们与中国的问题之一是我们让他们拿走了曾属于我们的企业。因此,我们从中国购买如此多商品的原因是我们曾经自己生产这些商品,但我们让中国夺走了它们,我们将它们拱手让给中国,而现在我们必须扭转这一局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制造业正当旺。底特律的汽车工厂灯火通明,匹兹堡的钢铁厂昼夜不息,人们拿着丰厚的工资过着舒心的生活。 可当全球化的风吹起,企业家的算盘开始拨得更快他们发现海外的劳动力便宜,环保要求宽松,利润更高。 就这样,生产线一批批往外搬,先去了墨西哥,然后直奔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美国没有被人抢走工厂,而是亲手送出去了,因为那时的管理层和股东都在追求回报最大化。 中国抓住了这个机会。八十年代的沿海城市,从一间间代工厂起步,到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了自己的产业链。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一飞冲天,迅速成了“世界工厂”。那时候的美国人兴奋地在沃尔玛推着购物车,买着价格亲民的商品,早就忘了这些东西本来应该在哪生产。 消费者因为低价受益,可工厂里的人却失去了工作。底特律、俄亥俄的那些小镇渐渐安静下来,曾经的轰鸣声变成了空荡荡的风声。 当中国在新能源、通信、轨道交通等领域崛起,美国开始对这种变化感到不安。 于是,卢比奥这样的政客把这种焦虑说成是一场“被夺走”的悲剧,可事实是,这一切都源自美国自己的选择。 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让这种情绪爆发。加关税、封芯片、呼吁工厂回流,口号喊得响亮,可现实冷静得多。 企业精打细算,回美国的成本高,供应链断了不划算,结果大多数宁可分散去越南、印度,也不愿回来。 卢比奥如今又喊着要“重振制造业”,要通过补贴和限制投资让美国重新掌控产业链,但这些年美国教育滞后、工人技能断层、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并不是一两句口号能解决的。 对于普通美国人而言,这些博弈带来的只是生活的压力。超市的商品涨价,职位减少,工人转型难。卢比奥口中所谓的“安全感”,对他们来说更像是遥远的政治口号。 贸易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中国的崛起并不意味着美国的衰退,而美国的困境也不应成为对外指责的理由。 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工厂与工人一一对应的年代。如今的竞争,是技术、教育和创新力的竞争。 美国要想真正重振制造业,不该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是得重新思考自己的底子怎么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怎么让普通工人能在科技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卢比奥的话确实戳中了某种痛,但这痛不是别人造成的。曾经那些关闭的工厂、被遗忘的工人,才是美国该面对的现实。 想扭转局面,不能靠外部敌人来掩盖内部困境。美国该做的,是修好早被自己忽略的根基。只有当国内的路走通了,中美之间的较量才能从对抗变成合作。 毕竟,这个世界的繁荣,不是谁“夺走”谁的,而是你中有我、相互依存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