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反华情绪,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动,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反华,之所以会这样,原因

史鉴奇谈 2025-10-27 12:06:07

韩国的反华情绪,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动,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反华,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是因为中国和韩国的无论是工业还是在农业,重合度无限趋近于100%   这种贴身竞争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十几年前的家电大战,到现在的新能源电池比拼,韩国企业跟中国同行几乎是踩着同一条赛道往前冲。   韩国的三星SDI、LG新能源,这些年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抢份额,对手正是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里,宁德时代排第一,比亚迪第二,LG新能源第三,三星SDI第四,四家企业加起来占了快八成市场,你说这竞争能不激烈?   中国企业靠着完整的产业链和成本控制,这几年在海外建厂速度特别快,韩国企业就觉得自己的市场被抢了,这种焦虑很容易就转成对中国的抵触情绪。   不光是工业,农业上的重合度也让韩国人心里发紧。韩国的泡菜是国民食品,但泡菜的主要原料白菜和萝卜,早年大量从中国进口。   中国东北的气候适合种白菜,产量大还便宜,运到韩国的价格比本地白菜低不少,韩国农户看着自家的菜卖不上价,心里自然不痛快。   后来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农业,搞了不少进口限制措施,还推广“国产泡菜”概念,但老百姓过日子还是看性价比,中国泡菜的市场份额还是没掉多少。   除了白菜,韩国的大蒜、洋葱这些农产品,也经常跟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撞车。中国大蒜出口量常年占全球一半以上,韩国大蒜虽然品质不错,但价格没优势,在东南亚市场经常被中国大蒜压一头。   这种产业上的直接竞争,慢慢就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里。韩国上班族换工作,发现面试的电子企业在跟中国公司打价格战,随时可能裁员;农村的农户看着自家地里的庄稼,担心明年又被中国农产品抢了生意。   这些实实在在的压力,比任何煽动都管用,很容易就转化成对中国的负面情绪。   再说说汽车行业,韩国的现代、起亚是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早年在中国市场卖得特别好,北京现代的工厂一度开满好几个省份。   但这几年中国自主品牌崛起,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异军突起,不光在国内市场抢份额,还跟着韩国汽车一起闯欧洲、东南亚市场。   2024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里,比亚迪的销量已经超过了起亚,现代虽然还在前头,但增速比比亚迪慢了不少。   韩国汽车企业为了应对竞争,不得不关闭在中国的部分工厂,裁员消息一出来,韩国国内就有声音说“是中国车企抢了饭碗”,这种声音传着传着,反华情绪就更浓了。   还有半导体行业,这可是韩国的支柱产业,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全球内存芯片市场占了近七成份额,早年几乎是垄断地位。   但中国的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这些年一直在发力,虽然技术上还有差距,但已经能生产部分中低端内存芯片,在国内服务器、消费电子市场慢慢打开了局面。   2023年全球内存芯片价格下跌,韩国半导体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他们就把原因之一归结为中国企业的“低价竞争”,甚至游说韩国政府对中国半导体企业搞限制。   这种产业上的紧张关系,很容易影响到民间情绪。韩国媒体报道中国企业的时候,经常强调“竞争威胁”,老百姓天天看这些新闻,对中国的印象自然好不了。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的很多中小企业,比如做电子零部件的、做纺织的,早年靠着给三星、现代做配套活得很滋润,但中国企业不光做终端产品,还在往上游产业链延伸,连零部件都开始自己生产。   韩国的一些小零部件厂商,原本能给三星手机供应摄像头模组,现在中国的舜宇光学、欧菲光也能生产同款模组,价格还低10%左右,三星为了降成本,自然会考虑中国供应商。   这些韩国中小企业丢了订单,老板和员工心里着急,就容易把怨气撒到中国身上,觉得是中国企业“破坏了规则”。   韩国文化产业从业者看着中国文化产品的崛起,心里也有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有时候也会转化成对中国的负面看法。   其实说到底,韩国的反华情绪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两国产业从互补走向竞争的必然结果。早年中国需要韩国的技术和资金,韩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和廉价原料,那时候双方合作多,矛盾少。   但现在中国产业升级,从低端制造往高端走,跟韩国的优势产业越来越重合,从家电、汽车、半导体到农产品,几乎每个领域都在直接竞争。   这种竞争带来的压力,会通过企业裁员、利润下滑、市场份额减少等方式,传递到韩国普通人的生活里,再加上媒体的渲染,反华情绪自然就容易滋生。   而且韩国国土面积小,资源有限,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特别高,中国既是它的重要市场,又是直接竞争对手,这种双重身份让韩国人心里特别矛盾。   他们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怕中国企业抢了自己的饭碗,这种矛盾心理慢慢就演变成了复杂的情绪,其中负面情绪一旦被触发,就容易变成反华声音。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