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却表示:哎呀!氢弹爆炸跟我们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于敏默不作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钱来给妻子,2019年9月,默默无闻一辈子的丈夫,更是成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这段对话藏着的,是一代国之脊梁最动人的平凡与伟大。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上空的巨响传遍全国时,于敏对着妻子孙玉芹说出买烤鸭庆祝的话,殊不知这句轻描淡写的提议背后,是他隐姓埋名六年熬出的惊天动地。 孙玉芹的反应再真实不过。那时她刚从天津保育院调到北京不久,在丈夫单位做行政工作,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盐的开销压得人喘不过气。 1967年的北京,一只烤鸭要块把钱,相当于普通职工两三天的工资,对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家庭来说确实是奢侈品。 更关键的是,她压根不知道丈夫天天早出晚归在忙什么。自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从熟悉的核理论研究转向氢弹设计,这个秘密就像块石头压在于敏心里。 别说妻子,连于敏自己一开始都没接触过氢弹领域。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的T-U构型公开过零星信息,却对核心原理严防死守。彭桓武把氢弹研制的三套方案分给不同团队,于敏带领的小组硬是从零开始,靠着笔、算盘和几台老旧计算器,在堆满草稿纸的房间里熬了无数通宵。 他得先推翻权威期刊的结论,用Breit-Wigner公式反复验算,才敲定氘化锂作为聚变材料的可行性。那些日子里,于敏常常带着一身疲惫回家,饭没吃几口就趴在桌上写算,孙玉芹只当他在做普通科研,从不敢多问。 氢弹研制是真正的集体作战,但于敏解决的是最关键的"点火"难题。通俗说,氢弹得靠原子弹引爆,但如何让原子弹的能量精准压缩聚变材料而不把它"吹"散,全世界都没人能给出完美答案。 于敏独创的构型跳出了西方思路,不仅解决了这个悖论,还让中国氢弹一诞生就具备实战投送能力,养护成本比美国的T-U构型低得多。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成功,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这个世界纪录背后是于敏们熬白的头发。 那天于敏掏出来的钱,是单位给的科研奖励。虽然数额不多,却藏着国家对这群无名英雄的认可。他没跟妻子解释钱的来历,更没说这烤鸭庆祝的是能让中国腰杆硬起来的大事。 当时美苏都拿着核武器施压,罗布泊的那声巨响,等于给新中国撑起了保护伞。可这些家国大事,于敏一句没提,只是默默把荣誉和危险都扛在自己肩上。 往后的岁月里,孙玉芹依旧操持着家务,看着丈夫一次次突然消失,有时几个月都见不到人。她不知道丈夫曾在罗布泊试验场亲历核爆观测,也不知道他因长期劳累患上心脏病,更不知道国际上早已悄悄把他称作"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把所有奖状证书都藏在箱底,连1984年获得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奖章,都跟着彭桓武的提议捐给了研究所,说功劳属于所有参与者。 2012年孙玉芹突发心脏病去世,她到最后可能都没完全弄清丈夫毕生的事业究竟有多伟大。2019年1月,于敏也走完了一生,没能等到当年9月那场盛大的授勋仪式。 当"共和国勋章"的证书送到家人手中时,距离那次烤鸭之约已经过去了五十二年。那沓被孙玉芹接过的钱,那只没能立刻吃上的烤鸭,成了夫妻俩最温情的秘密。 如今人们提起于敏构型,会说这是让中国成为唯一保有氢弹国家的关键。可回到1967年那个普通的家,于敏只是个想给妻子孩子买只烤鸭的丈夫。 他用一辈子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藏在日常里的坚守。那些为国奉献的岁月,最终都化作了餐桌上的烟火气,和一枚沉甸甸的勋章,在历史里闪闪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