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普京称在红军城被合围的乌军只要愿意投降,俄军将保障其人身安全。俄媒称这是对乌军的最后通牒。但迄今为止,并未发现乌军防线崩溃以及从红军城撤离的任何迹象,乌克兰守军仍在顽强抵抗,死战不退,愿意接受的人寥寥无几。 这场被俄媒渲染为 “终局喊话” 的表态,在顿巴斯战场的废墟上并未掀起预期的波澜,反而让这座鏖战超 365 天的小城,成为两种战争意志碰撞的焦点。 红军城的战局早已不是简单的攻防战,而是一套精密战术体系与极致抵抗意志的较量。俄军在这里打磨出 “侦察 - 定位 - 摧毁 - 渗透” 的死亡循环战术,通过覆盖全城的动态战场图,能在 15 分钟内锁定乌军任何调动, 随即召唤 FAB-500 滑翔制导炸弹精准打击,这种成本仅 2 万美元的弹药从 80 公里外投射,误差不超过 5 米,曾一次摧毁乌军旅指挥部造成 87 人阵亡。 炮兵集团每日倾泻超 1.2 万发炮弹,是乌军火力的 15 倍,配合摩托化部队的穿插绞杀,形成了密不透风的杀伤网。即便如此,乌军依托战前构筑的防御工事,把倒塌的公寓楼改造成战壕,用冰箱门搭建临时掩体,甚至将下水道变成秘密交通线,硬是把俄军拖入街巷拉锯。 普京的投降提议更像是一场心理战尝试,背后藏着俄军推进受阻的现实困境。俄媒虽高调宣称构建了重型包围网,但实际战场数据显示,红军城仍有超过 500 个乌军无人机作战单元活跃,其中 400 余个是攻击型单位,日夜不停袭扰俄军补给线。 俄军第 2 集团军在东南方向的顿涅茨克机场区推进缓慢,每一栋居民楼都可能成为设伏点,即便临时夺取街区也难以持续控制,反复争夺成了常态。所谓的 “安全通道” 缺乏实际支撑,在持续的炮火覆盖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通行条件,这让 “保障人身安全” 的承诺显得格外空洞。 乌军死战不退的背后,是红军城无法替代的战略价值与精神象征。这座战前仅七万人口的小城,是乌军顿巴斯北部防线的关键支点,一旦失守,巴甫洛格勒到第聂伯河的 600 公里防线将全面暴露。 对乌克兰而言,这里早已成为抵抗精神的图腾,如同当年的亚速钢铁厂,每多坚守一天,就能为国际军援到位和新部队训练争取时间。前线士兵即便陷入 “饥饿防御”,全连一天仅分到 3 袋面包和 1 箱弹药,仍在泥泞中坚持作战,有 37% 的伤员因道路瘫痪无法后送而牺牲,却鲜有投降者出现。 这场僵持也折射出俄乌双方的深层困境。俄军虽有强大工业产能支撑,T-90M 坦克月产能达 60 辆,152 毫米炮弹月产 1.5 万发,但持续进攻已造成兵力吃紧,需从其他方向抽调部队支援。乌军则依赖西方军援,而援助到位率不足承诺的 60%,弹药短缺迫使他们放弃过三处高地。 普京的通牒既是施压手段,也是对国内士气的提振尝试,毕竟战争持续三年半,克里姆林宫急需一场明确胜利证明 “特别军事行动” 的进展。 如今红军城的废墟上,炮火仍未停歇。俄军的战术压制与乌军的意志防御还在持续碰撞,普京的 “最后通牒” 没能打破僵局,反而让这座小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衡量双方战略耐力的标尺。 普京的战略无疑正在逐步见效,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的胜利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而乌克兰面临的将是更加艰难的挑战,如何在内外压力下找到一条生路,将决定未来几个月国际局势的走向。 信源:腾讯新闻:《普京放话 “保命投降”,乌军死战到底,红军城血战陷入胶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