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脉,调之血;
病在血,调之络;
病在气,调之卫
病在脉,调之血;
病在血,调之络;
病在气,调之卫;
病在肉,调之分肉;
病在筋,调之筋;
病在骨,调之骨——《黄帝内经》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内经》中讲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这里是说:五脏和六腑互为表里,而其经络和支节分别会发生虚证和实证,应该根据病变所在的位置和病情的虚实变化,进行适当的调理治疗。
如果脉有病,就调治于血;血有病,就调治络脉;气分有病,就调治卫气;肌肉有病,就调治分肉间;筋有病,就调治于筋;骨有病,就调治于骨;筋有病时,还可以用燔针劫刺法治疗,针刺疾病所在之处和筋脉挛急之处;骨有病,还可以用焠针和药烫法治疗;没有疼痛感的疾病,可以针刺阳阴二脉;有疼痛感,但九侯的脉象没有出现病象的,应该用缪刺法治疗;左侧疼痛,而右脉有病象的,就用巨刺法治疗。总而言之,必须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依据病情用针刺治疗。只有这样,用针刺调治虚实病症的方法才算齐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