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9岁的女知青黄丽萍,隐瞒自己显赫的身份,心甘情愿的在北大荒劳动。

文山聊武器 2025-10-28 20:20:47

1969年,19岁的女知青黄丽萍,隐瞒自己显赫的身份,心甘情愿的在北大荒劳动。 黄丽萍出生在1950年的宁波,那时候她家条件在当地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因为她爸黄思深是参加过革命的老干部,1955年还被授了少将军衔。黄思深早年从湖南永兴县出来,1930年就投身军队,经历了长征和解放战争,后期在东海舰队航空兵工程部当部长。黄丽萍在家排行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一家人住在军区大院里,生活稳定,不愁吃穿。她从小上当地学校,小学和中学都读得顺当,成绩中等,课外还参加些集体活动,比如文艺表演啥的。家里教育严,她听爸讲过部队的事,但自己没啥苦日子过。1968年中学毕业,她本来能在城里等分配工作,可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她就开始琢磨这事。黄思深那时候因为工作忙,没太管孩子们的选择,黄丽萍自己决定报名去北大荒。她没跟家里人细说背景,就想靠自己闯荡,不想沾爸的光。 1969年,黄丽萍从宁波出发,坐火车北上,到了黑龙江的集贤县升昌人民公社友好生产大队。那地方是北大荒的核心区,土地广袤,但条件艰苦,冬天冷得刺骨,夏天蚊虫成灾。她到队里报到时,填表只写普通家庭,不提爸的职务,就怕别人给她开小灶。队里分配她住土坯房,跟其他知青挤炕,早起就得下地干活。她起初啥也不会,锄地时手握不稳,常常挖偏,肩膀扛工具很快就酸了。村民教她怎么种大豆和玉米,她一步步学,夏天在地里除草,蚊子叮得满身包,还得坚持。收割季节,她弯腰割麦,捆成捆往仓库运,手掌很快就磨出茧子。皮肤晒黑了,她也没抱怨,继续跟大家吃大锅饭,玉米粥加咸菜。村民开始时对她有点防备,觉得城里姑娘干不了几天,可见她踏实,就慢慢接受了。她瞒着身份,融入集体劳动,逐步适应了北大荒的节奏。 在友好大队,黄丽萍参与各种农活,比如修水渠、挖土方、运石头,这些活儿让她从城里丫头变成能扛事的劳动力。她跟当地人学当地话,吃饭时交换点心得,关系融洽起来。1971年,她认识了当地一个农民小伙,那小伙老实,干活勤快,常帮她分担重活。两人相处久了,就走到一起,那年她21岁,就在队里结了婚。婚礼简单,村民凑点吃的喝的,算是办了。结婚后,她继续下地,丈夫负责更多体力活儿,他们分工合作,日子过得平稳。北大荒的土地让她觉得有根,她没想过回城,就这么扎下来。生育一女一子后,家庭负担重了,但她还是坚持劳动,没靠爸的身份要特殊待遇。村民到后来才知道她背景,但那时她已成一员。 1979年,国家政策变了,知青可以返城,很多人都收拾行李走了。黄丽萍听说后,没动心,她觉得在北大荒待了十年,已经把这儿当家,孩子也在这儿生根。她爸黄思深那年平反,官复原职,本来能帮她调回宁波,安排工作,但她拒绝了。家人来信劝她回去,说城里条件好,能过轻松日子,她考虑后还是选择留下。丈夫支持她的决定,他们继续在友好大队生活。黄思深理解女儿的选择,没强求。黄丽萍就这样成了留守知青,扎根黑土地。她的故事在当地传开,大家佩服她不靠家世,靠双手立足。北大荒的开发让她看到变化,从荒地变粮仓,她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黄丽萍的下乡经历反映了那一代知青的共同点,很多城里青年响应号召,去边疆锻炼。北大荒当时是国家重点开发区,黑龙江的集贤县有大片黑土,适合种粮,但开荒难,靠人工一步步来。她参与的劳动直接帮了国家粮食生产,那几年北大荒产量逐步上去了。隐瞒身份让她避免了麻烦,也让她真正体会农村生活。结婚后,家庭成了她的支柱,一女一子让她更不愿挪窝。1978年,她带丈夫和孩子回宁波探亲,丈夫看到墙上黄思深的照片,才知道岳父是将军,当时愣住了。黄丽萍解释说,她不想靠爸,就瞒着大家。丈夫震惊后,也接受了,继续回北大荒过日子。这事让黄丽萍的坚持更显真实,她没利用家世换好处,就这么平平淡淡。

0 阅读:77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