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造镜子这种体力活,就留给日本吧。” 中科院一位工程师在饭局上随口一句,把

明天会吏好 2025-10-29 02:22:37

“以后造镜子这种体力活,就留给日本吧。” 中科院一位工程师在饭局上随口一句,把同桌的佳能供应商噎得直瞪眼。 他敢这么说,是因为手里的新玩具:一块“不靠打磨”的镜子。 算法把畸变全算回去,镜头只要塑料片级别,手机厚度再砍半。 2023年,MIT Technology Review把这套“计算光学”列入年度十大突破,配图就是中国实验室的灯箱。 可就在同一个月,蔡司的财报里,一台EUV光刻机镜头仍卖三亿元,还得提前三年下单。 日本小松的研磨车间,0.1纳米的误差就能让整批镜片报废,老师傅的退休金跟这数字挂钩。 体力活?他们靠它卡住全球7纳米芯片的脖子。 大疆做了折中:云台里装的是中国AI防抖,镜头还是德国玻璃。 航拍一响,两边都赚钱,也都不满意。 工程师说“算法迟早干掉研磨”,老师傅回“没有我那块玻璃,你算法只能拍马赛克”。 其实消费者早就用脚投票。 手机夜景模式一开,AI把噪点抹成油画,朋友圈照样点赞破百。 可真正拍婚纱照,新人还是多掏五千块租蔡司镜头,怕算法把皱纹磨平,也把幸福磨假。 所以,镜子到底谁造? 答案可能是:便宜的交给代码,贵重的留给手艺。 日本车间里的研磨声还会继续响,只是节奏要跟着中国算法的鼓点走。 体力活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个名字——叫“算不动的部分”。

0 阅读:5
明天会吏好

明天会吏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