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军航空母舰的舰长只是上校军衔?因为舰长说白了就是个开船的,开不开炮舰长说

语蓉聊武器 2025-10-29 11:39:33

为什么美军航空母舰的舰长只是上校军衔?因为舰长说白了就是个开船的,开不开炮舰长说了不算,指挥权小到离谱。 你可能不知道,美军选个航母舰长,比提拔个将军还费劲。 得在海军干满 10 年,光飞行时间就得超 3000 小时,还得先当过驱逐舰或护卫舰的指挥官,最后再熬两年专门培训,从航海到反潜 20 多个领域全考及格,才能拿到这个职位。 可这么严选出来的人,军衔却只是上校,手里的权力更是跟 “航母指挥官” 的名头差远了。 就拿 2020 年尼米兹号航母去波斯湾那回说,舰长马克・道斯上校每天的活儿,跟 “打仗” 几乎不沾边。 早上一睁眼先去甲板看弹射器,摸一摸零件有没有磨损。 中午得盯着食堂的菜单,几千号人不能吃坏肚子;下午还得扒着气象数据看,生怕风速不对影响舰载机降落。 真正能决定打不打的,是航母战斗群的詹姆斯・柯克少将,连舰载机飞哪条航线巡逻,都得听航空翼司令的,道斯就管把航母这 “大铁壳子” 维护好,别出故障。 更让人意外的是武器权限。 航母上最猛的战斧导弹,道斯连碰都没资格碰,想发射得先报海军作战部长,最后还得总统点头。 他唯一能说了算的,是射程才 1.5 公里的近防炮,还得等敌方导弹突破外层防御、都快贴到航母上了,才能下令开火。 反观美军那些鱼雷艇,指挥官才是中尉,遇到突发情况,自己就能决定开炮,比航母上校的实权还大。 其实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军就这么定规矩了。 1942 年 6 月中途岛海战,霍尼特号航母舰长米彻尔上校,干的就是 “后勤保障” 的活儿。 当时航空队损失惨重,不少飞机掉在海里,他安排搜救艇捞人、协调弹药补给,忙得脚不沾地。 可舰队要往哪开、什么时候对日军航母开炮,全是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少将说了算,米彻尔连插句话的份都没有。 就在这场海战前两个月,米彻尔还参与了杜立特空袭。 那会儿他还是霍尼特号的舰长,任务就俩:把航母从美国西海岸开到离日本近的海域,再指挥 16 架 B-25 轰炸机顺利起飞。 至于轰炸东京的哪个目标、飞机飞完怎么撤,都是杜立特中校定的,米彻尔全程就像个 “掌舵的”,连跟其他船联系都得保持无线电静默,怕被日军发现。 到了 2016 年,里根号航母在西太平洋部署时,舰长的日常还是老样子。 每天盯着淡水和燃油够不够用,安排人检修雷达和发动机,甚至船员宿舍的空调坏了,都得他协调维修。 舰载机出去执行侦察任务,得先跟打击群司令请示,舰长连路线都定不了,只能保证飞机起飞时,甲板够平稳、弹射器够给力。 这么捋下来就明白了,美军给航母舰长定上校军衔,根本不是看轻这个职位,而是因为这活儿的核心是 “管船”,不是 “管战”。 让这些经过严格选拔的 “管船专家” 专心盯着设备、人员和日常运转,再让将军级别的人负责战术指挥,分工明确反而能避免顾此失彼。 毕竟航母值几百亿,容不得半点马虎,与其让一个人又管船又管战,不如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从社会视角看,美军航母舰长 “严选低权、上校定位” 的模式,常引发两种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 “专业分工的典范”—— 让经千锤百炼的 “管船专家” 聚焦设备维护、人员调度,将军专注战术指挥,既避免权力集中的风险,又能让航母这一复杂平台高效运转,符合现代军事精细化管理的趋势。 也有声音觉得 “反差感明显”:航母作为战略重器,舰长承担巨量责任,却仅获上校军衔且权限受限,与公众认知中 “重器配高官” 的印象不符。 但无论评价如何,这种模式经数十年实战验证,本质是军事体系对 “权责匹配” 的探索,为其他领域的复杂系统管理提供了参考。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