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骂战发酵48小时!冯德莱恩硬刚魏德尔,欧盟内部炸锅,美国急着“灭火”? “滚回美国去!”上周末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那句的怒吼,直指欧盟管理层,骂的是谁都心知肚明。 这场骂战早就不是两个人的口舌之争,分明是欧洲到底要自己当家还是跟着美国走的正面较量,连美国都赶紧出来劝架,生怕火烧到自己身上。 事情的由头,得从那份让整个欧洲都感到屈辱的美欧贸易协议说起。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二话不说就给欧盟输美商品开出了15%的关税大单。 这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欧洲经济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然而,作为欧盟的“掌门人”,冯德莱恩在谈判后却表示,这是“能谈下来的最好结果”。 这种近乎投降的姿态,彻底激怒了欧洲内部的强硬派。魏德尔不买账,她直接在公开场合痛骂这份协议是“对欧洲的一记耳光”,是冯德莱恩被特朗普“彻底欺骗了”的证据。她认为,冯德莱恩不仅没有捍卫欧洲的利益,反而像个受气包一样,接受了美国的不平等条约。 魏德尔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她抓住了一个要害,那就是冯德莱恩的“身份问题”。冯德莱恩的丈夫和孩子都是美国国籍,她本人在哈佛大学学习过,与美国的精英圈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魏德尔和她的支持者看来,冯德莱恩的心根本就不在欧洲,她只是一个穿着欧盟外衣的“美国代理人”。 所以,“滚回美国去”这句怒吼,虽然粗俗,却精准地击中了许多欧洲人心中的疑虑和不满。他们怀疑,这个决定他们命运的女人,到底是在为布鲁塞尔工作,还是在为华盛顿工作? 冯德莱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她迅速反击,指责魏德尔和德国选择党是“俄罗斯的代言人”,是“欧洲的破坏者”。她将这场争论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试图将选择党孤立在欧洲主流政治之外。 她强调,跨大西洋联盟是欧洲和平与繁荣的基石,任何试图破坏这一联盟的行为都是对欧洲未来的不负责任。这套说辞,是布鲁塞尔官僚体系的标准答案,也是过去几十年来,任何质疑美国的人都会被扣上的帽子。 然而,这一次,这套说辞似乎不那么管用了。因为现实情况是,欧洲正在为这份“盟友关系”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除了贸易上的打压,美国还在能源问题上大做文章。北溪管道被炸后,欧洲被迫购买价格高出数倍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导致自己的工业竞争力大幅下滑。 在科技领域,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都在用巨额补贴挖走欧洲的优质企业。所有这一切,都让欧洲人开始怀疑,这真的是盟友该干的事吗? 这场骂战的背后,是欧洲“战略自主”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多次呼吁“欧洲战略自主”,希望欧洲能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大的世界一极。然而,每当到了关键时刻,欧洲各国总是步调不一,最终被美国各个击破。 冯德莱恩的妥协,正是这种分裂和软弱的体现。而魏德尔的崛起,则代表了另一种极端的回应:既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实现自主,那就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方式,把不满情绪彻底引爆。 最有趣的,是美国的反应。华盛顿方面显然没料到这场内部争吵会闹得如此难堪,而且矛头直指自己。美国国务院赶紧出来“灭火”,一方面重申美欧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避免对冯德莱恩或魏德尔的任何一方表示明确支持。 他们害怕,如果支持冯德莱恩,就等于承认了那份不平等的贸易协议,会进一步刺激欧洲的反美情绪;如果支持魏德尔,那就等于是在鼓励欧洲的极右翼势力,这同样不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这种左右为难的窘境,恰恰暴露了美国对欧洲控制力的下降。 这场骂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欧洲当下的困境与焦虑。它被困在两个大国之间,既想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又害怕失去美国的保护;既想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又缺乏团结一致的勇气和决心。冯德莱恩代表着那个“舒适”但屈辱的过去,而魏德尔则代表着那个危险但充满诱惑的未来。 无论谁占上风,欧洲都注定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欧洲究竟还有没有可能真正实现“战略自主”? 还是说,它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只能是别人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这或许是每一个欧洲人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