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或成为美国的郁金香,它的市值在周三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而上次突破4万亿市值是7月9号,这意味着英伟达在短短111天里就凭空创造了1万亿美元财富。 说巧也巧,俩日子都带 9,还都是周三,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刻意凑这些数字,但比起数字执念,更吓人的是全市场对人工智能的 “人工不理智”—— 这事儿跟 17 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简直如出一辙,迟早要崩。 咱先说说当年的郁金香泡沫有多疯狂。17 世纪的荷兰是 “海上马车夫”,有钱又会做买卖,可就因为这小小的花球茎,整个国家都疯了。刚开始贵族们觉得郁金香稀罕,拿它当身份象征,后来投机商一看有利可图,就开始炒作。 有个叫 “永远的奥古斯都” 的品种,1637 年 1 月还卖 2000 荷兰盾,到 2 月就飙到 6290 荷兰盾,可到 1639 年只值 0.1 荷兰盾,跌得连零头都不剩。 那会儿一朵普通郁金香能换 4 头公牛,名贵品种能换一座小庄园,要知道 1000 磅奶酪才 120 荷兰盾,这花球茎哪值这个价? 更荒唐的是,大家炒的不是现成的球茎,而是明年才收的期货,跟现在炒英伟达股票一个路数,全靠嘴吹,没有实际价值支撑。 再看现在的英伟达,5 万亿美元市值是什么概念?比英国、法国整个股市的总市值都高,快追上印度股市了,相当于咱们 A 股总市值的近 30%。 可它真的值这么多钱吗?表面上说是 AI 芯片需求大,黄仁勋说新芯片能带来 5000 亿美元收入,是上一代的 5 倍。但往深了扒,全是资本在 “左手倒右手”。 英伟达给 OpenAI 投 1000 亿美元,OpenAI 转头就下了 10GW GPU 的超级订单,等于这钱又流回英伟达口袋。 更绕的是,OpenAI 拿了钱还得买甲骨文 3000 亿美元的云服务,甲骨文要撑住服务,又得回头买英伟达的芯片。 后来 AMD 也掺和进来,给 OpenAI 提供算力,换了近 10% 的股份。这哪是正常生意?就是几家公司绑在一起编故事,把 AI 的泡沫吹得更大。 最骗人的是 “AI 需求旺盛” 的说法。MIT 有份报告说得明白,95% 的生成式 AI 投资没带来一分钱收益,42% 的项目做到一半就黄了,那些 AI 服务器、光模块企业全是赔钱赚吆喝。 去年破产的印度 AI 公司 Builder.ai 就是典型,估值 16 亿美元,号称 “AI 自动写代码”,结果是雇了一群印度工程师假装 AI 手动敲代码,骗了软银、微软这些大资本整整 8 年。 直到破产才曝光,欠了亚马逊 8500 万美元,欠微软 3000 万美元。这说明什么?现在的资本根本不管技术真不真、赚钱不赚钱,只要挂个 “AI” 牌子就敢砸钱,跟当年荷兰人不管郁金香能不能吃、能不能用就疯抢一个样。 更可怕的是,英伟达自己的财务数据早就露了马脚。2024 年上半年营收 908 亿美元,同比也就涨了 61.9%,可市值却在一年里涨了快 1.6 万亿美元,从 4 万亿到 5 万亿只用了 111 天,这增速比坐火箭还快。 要知道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微软市值才 6000 亿美元,就已经被骂虚高,后来纳斯达克指数跌了 66%,思科股价跌了 84%,亚马逊从 100 多美元跌到个位数。 现在英伟达的市值是当年微软巅峰时的 8 倍多,营收增速却远不如当年的科技公司,这泡沫比 2000 年的还大。 更要命的是,这些巨头现在都靠借钱过日子,自由现金流降了 60% 多,全靠 “借钱拉高市值,再用高市值借更多钱” 的循环续命,一旦借不到钱,整个游戏就玩不转了。 当年郁金香泡沫破的时候,荷兰人亏得家破人亡,政府最后只能规定付 3.5% 的钱就能解约,等于投进去的钱 96.5% 都打了水漂。现在英伟达这套玩法要是崩了,后果更严重。 参与的都是甲骨文、微软这些巨头,还有中东主权基金,一旦市值暴跌,不仅股市要崩,债券市场、银行信贷都会受牵连,搞不好就是一场金融危机。 1999 年美联储连续加息,直接戳破了互联网泡沫,现在要是货币政策收紧,英伟达这 5 万亿市值就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 郁金香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AI 芯片再重要也撑不起 5 万亿的市值。当年荷兰人炒郁金香时,也觉得 “肯定有人出更高价接盘”,现在买英伟达股票的人也抱着同样的心思,这就是典型的 “博傻理论”—— 以为自己不是最后那个傻子。 可历史早就证明,泡沫越大,摔得越惨。1 万亿美元的市值不是凭空创造的,是无数投机者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空中楼阁,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英伟达这朵 “美国郁金香” 开得再艳,也逃不过泡沫破裂的结局。那些盯着带 9 日子的数字执念不值一提,真正该警惕的是被资本吹上天的 AI 幻想。别等亏得血本无归才想起当年的郁金香惨案,现在清醒还来得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