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德国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战死沙场!“战后,苏联红军集体鸣枪向他致敬…… 1944年1月,苏军第二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发起攻势,第十一军团与第四十二军团后撤至科尔斯ун-切尔卡瑟地区。到月底,约六万德军陷入狭窄包围圈,苏军五十万兵力封锁四周。施特默尔曼临时接管指挥,重组部队为防御集群,优先分配剩余燃料给机动单位。补给中断导致口粮锐减,医疗资源紧张,部队依赖空投维持基本运转。苏军加强外围炮击,德军阵地承受持续压力,伤员数量迅速攀升。 1月30日,苏军联络官携带劝降文书接近德军前哨,列出包围圈内资源耗尽的事实,建议立即停止抵抗。施特默尔曼审阅后,通过无线电回复,强调部队将战斗到底。这决定源于他对军人身份的认知,拒绝任何投降可能。德军高层从柏林发出撤离指令,安排运输机接走高级军官,但他选择留守,优先保障主力部队行动。这举动在军团内传开,军官们据此调整士气管理,继续清点可用装备。 突围计划于2月初制定,施特默尔曼将部队分为北中南三路纵队,每路混编步兵与残余装甲。工兵负责开辟通道,炮兵提供火力掩护。2月16日晚,行动启动,德军从东南方向冲击苏军防线。北路部队率先遭遇阻击,损失部分车辆,但逐步推进至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中路渡河时,河水湍急,部队涉水转移装备,苏军炮火从东岸覆盖,导致伤亡增加。南路则绕过林区,避开主力敌军,但侧翼暴露风险。 施特默尔曼率后卫部队殿后,协调火力转移,压制追兵。他的指挥车停驻高地,通过步话机下达调整令,确保主力脱离包围。黎明前,苏军反扑加剧,反坦克炮瞄准德军车辆,一发炮弹击中指挥车,导致施特默尔曼阵亡。副官重组后卫,继续掩护撤退。整个突围中,德军损失超过三万,坦克与火炮基本报废,但约两万八千士兵突出重围,到外围接应点集结。这场行动暴露德军后勤弱点,也凸显施特默尔曼对整体指挥的把控。 包围战暴露东线战场的残酷现实,苏军数量与火力优势压倒德军机动性。施特默尔曼的坚持虽未逆转败局,却为部分部队保留作战能力。他的阵亡发生在关键节点,指挥链短暂中断,但军官体系迅速响应,避免更大混乱。战役后,苏军转向其他战线,德军残部西撤重组,影响后续乌克兰防御布局。 苏军于2月18日清理战场,发现施特默尔曼遗体,确认身份后报告上级。科涅夫获悉详情,下令部队鸣枪致敬,三排士兵齐射,表达对对手的敬意。这在东线罕见,反映军人间对顽强抵抗的认可。遗体移至临时掩埋点,苏军继续推进,巩固战果。莫斯科方面于2月18日以224门火炮齐射庆祝包围圈瓦解,宣传中强调德军损失惨重。 德国元首总部收到阵亡报告,于月底追授施特默尔曼骑士铁十字勋章橡叶剑饰,表彰其领导下的抵抗。军中通报此事,部队在撤退中流传,强化军官职责感。施特默尔曼的死讯登上2月22日国防军报告,记录其为后卫作战而亡。这表彰虽晚,却在东线将领中树立范例,影响后续指挥风格。 战役整体标志德军在乌克兰的进一步退却,苏军推进至多瑙河一线,瓦图京方面军司令阵亡事件也同期发生。施特默尔曼的事迹在战后德国文献中被提及,作为军官忠诚的案例。他的军团残部融入其他单位,继续抵抗至柏林战役。苏军致敬举动虽短暂,却流传于回忆录,体现战争中偶尔的跨阵营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