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张嘉益说:“当年,《悬崖》在筹拍时,警察厅科长高彬这个角色,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人选,眼看开拍在即,这可急坏了选角的副导演。 身边有好几个朋友,都说自己好几年没正经看电视剧了,唯独《悬崖》让他们追完还总回味。 一开始我还纳闷,现在谍战剧不算少,怎么偏偏是《悬崖》能让人记住? 后来跟他们聊起才发现,每个人记住的点还不一样。 有人记着反派高彬的眼神,有人留意到取景地的小细节,还有人纠结剧情里的小bug,但不管怎么说,能让人有这么多可聊的,就说明这剧不一般。 先说最让人印象深的高彬吧,这个角色真是越想越有意思。 他不是那种一出场就喊打喊杀的反派,就坐在那儿跟周乙说话,眼神里的算计都藏不住,审讯的时候笑着说几句话,能让人后背发凉。 可谁能想到,当初这个角色差点让《悬崖》开不了机? 这事是张嘉益后来跟大家说的,听着还挺曲折。 《悬崖》筹拍的时候,剧组挺认真的,剧本改了好几版,张嘉益和宋佳这两个主角早早定了,本来以为能顺利开机,结果卡在高彬这儿了。 高彬不是简单的坏人,他是警察厅科长,后来升了副厅长,天天跟周乙斗智斗勇,得能看出周乙的破绽,还得够狠镇住下属,记忆力也得好到过目不忘,一般演员还真扛不起来。 选角副导演找了快一个月,没一个合适的,急得不行。 后来副导演想到了张嘉益,觉得他在圈里待得久,认识的演员多,说不定能推荐个人。 可张嘉益一开始也没头绪,跟副导演聊完,脑子里过了好几个演员,要么气质不对,要么演技差点意思,这事就搁下了。 直到晚上在家收拾东西,张嘉益突然想起程煜,他说之前看过程煜不少戏,不管是正剧里的干部,还是复杂点的小人物,程煜都演得特别真,尤其是眼神里的戏,特别有劲儿,觉得程煜肯定能演好高彬。 张嘉益赶紧给副导演打电话推荐,副导演一听程煜的名字,立马来了精神。 因为他之前也考虑过程煜,就是没好意思主动联系。 可那时候程煜正在外地拍另一部戏,手里的戏份没拍完,没法确定能不能赶上,只能说先看看剧本。 副导演当天就把剧本寄过去,心里还挺没底,结果才三天,程煜就主动打电话来,说剧本太好了,高彬这个角色太有魅力,就算档期紧,也会想办法协调,一定要来演。 之后程煜一边拍手里的戏,一边跟两个剧组沟通,最后还真在《悬崖》开机那天准时到了。 后来看《北平无战事》,发现程煜演的马汉山也特别好,那个角色跟高彬完全不一样,张扬又市侩,可他照样演得活灵活现,难怪大家叫他老戏骨。 张嘉益说,他家孩子老人都喜欢看《悬崖》,每次高彬出场,全家人都不说话了,盯着屏幕看,生怕错过点什么。 除了高彬,还有观众发现《悬崖》里的小细节,挺有意思的。 有人重看的时候,发现剧里的“哈尔滨警察厅”是旅顺博物馆,因为门柱上的小狮子浮雕跟博物馆里的一模一样,连纹路都没差。 这人说他家离博物馆才6.5公里,上个月刚带妈妈去参观过,博物馆里罗振玉捐的商周青铜器特别精美,之前溥仪还说罗振玉手里都是“破铜烂铁”,现在看真是溥仪没见识。 可有意思的是,他把这个发现跟妈妈说的时候,妈妈压根没兴趣,光顾着想“晚上吃米饭还是包饺子”,还笑妈妈是“塑料剧粉”,就关心张嘉益在剧里穿的睡衣好不好看,对这些幕后细节一点不感冒。 其实看剧就是这样,每个人盯着的点不一样,就像以前看《琅琊榜》,有人抠权谋剧情,有人研究梅长苏的衣服,各有各的乐子。 不过也有观众看得细,找出了几个不太合理的地方。 比如周乙,把老婆孩子送到安全地方了,居然又自己回哈尔滨,那时候他身份都有点危险了,回去不是往火坑里跳吗? 还有顾秋妍,怀着孕从悬崖上爬下来,在雪地里走了好几个小时,还晕倒了,结果孩子一点事没有,这也太不符合现实了。 还有些小失误,比如佳木斯的朱科长,第22集升到处长了,第23集又被人叫“朱科长”,估计是后期没核对清楚。 可就算有这些小毛病,也没影响大家对《悬崖》的喜欢。 身边好多人都说,这是他们看过最好的谍战剧,现在换台看到重播,还会停下来看一会儿。 其实一部剧能被记住这么久,真不是随便的,得有好剧本,得有演员好好演,还得有观众愿意琢磨里面的细节,《悬崖》正好都占了,也难怪能成经典。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