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怀好意,越南对中国出手了!10月29日媒体爆料,越南工贸部应生产商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板卷启动反规避调查,如果没有通过,咱们或许要交付高额反倾销税! 这事儿看着是常规贸易调查,实则透着股刻意为之的味道。 可能有人没太搞懂 “反规避” 到底是啥意思,说白了就是进口国觉得出口方在玩 “擦边球”—— 之前已经征了反倾销税,就改点产品细节继续卖,所以要把这些改动后的产品也纳入调查范围。 但这次越南的操作很有意思,专门挑了个特定宽度的区间下手,显然是做过针对性研究的。 要理解这波操作的蹊跷,得先说说中越钢铁贸易的底细。 越南可是咱们钢材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单说 2024 年,咱们卖到越南的钢材就有 1273.8 万吨,比前一年多了四成还多。 这里面热轧板卷占了大头,足足 814 万吨,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出口量都是它,占了咱们全国热轧板卷出口总量的近三成。 这么大的贸易体量,早就把两国的产业链绑在了一起,越南的工厂造汽车、建厂房,都离不开这些基础钢材。 这已经不是越南今年第一次对中国钢铁动手了,早在 7 月份,他们就已经定了调,对咱们的热轧板卷收 23.1% 到 27.83% 的反倾销税,有效期五年,当时连咱们企业提出的价格承诺都没接受。 才过了三个月,又以 “规避” 为由再来一次调查,申请方还是越南那两家大型钢铁企业 —— 和发与台塑河静,他们之前就抱怨说中国钢材进来太多,价格从 618 美元 / 吨跌到 557 美元 / 吨,影响了他们的生意。 可越南自己的钢铁产能明明在快速扩张。 2023 年他们粗钢产量已经 1920 万吨,世界排名从 2017 年的第十八名冲到了第十二名,2024 年更是计划把成品钢产量提到 3000 万吨,同比增长 7%。 一边使劲扩产能,一边又接连给进口钢材设门槛,这背后的矛盾挺明显:本土企业想抢占市场,但短期内又拼不过中国钢材的性价比。 热轧板卷这东西可不是普通钢材,汽车制造、船舶建造、路桥工程都得用它,越南那些靠加工钢材出口的企业,一直靠着中国原材料控制成本。 要是真加了税,这些企业的原料成本肯定涨,要么自己消化利润变薄,要么把成本转嫁给下游,最后不管哪样,都会削弱越南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等于说,为了护着本土几家钢铁厂,可能要拖垮更多下游制造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已经明确反对这种做法,觉得这是单边主义,希望能坐下来谈,回到多边贸易的轨道上。 其实咱们的钢材能占据这么大市场,根本不是靠低价倾销。 这些年钢铁行业搞超低排放改造、化解过剩产能,投入了不少成本,能保持价格优势,靠的是生产效率和产业链配套的完善,质量更是经过了全球市场的检验。 越南可能没算明白这笔账:2024 年他们自己的成品钢产量才 3000 万吨,光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就占了四成多,短期内根本没法完全替代。 要是真把中国钢材挡在门外,要么得花更高价从其他地方买,要么就得放慢基建和制造业的节奏。 之前他们对镀层板卷加税,已经让不少下游企业喊成本压力大,这次再针对热轧板卷,恐怕会有更多企业受影响。 有意思的是,越南刚在 8 月份对中国的镀层板卷征了税,现在又盯上热轧板卷,短短三个月内两次出手,频率确实有点反常。 虽然表面说是保护本土产业,但贸易保护这东西从来都是双刃剑,尤其在钢铁这种上下游关联极广的行业,一招棋错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越南这波操作到底是真能帮到本土钢铁企业,还是反而让整个制造业产业链受拖累?咱们出口企业又该怎么应对这种接连而来的调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觉得说得实在的别忘了点个关注,后续还有更多行业内幕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