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巨头巴菲特直言,韩国人实在太愚蠢,竟然抛弃了汉字,还不再使用,汉字本可以

水绿玩转世界 2025-10-31 12:30:45

美国投资巨头巴菲特直言,韩国人实在太愚蠢,竟然抛弃了汉字,还不再使用,汉字本可以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可他们竟选择丢掉。   汉字传到朝鲜半岛已经有两千多年,早早就成了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三国时期,文人墨客用汉字写诗作文,史官靠汉字记录历史,就连立下的石碑都是用汉字雕刻,那些文字里藏着当地千年的发展脉络。   后来世宗创制了韩文,初衷是让老百姓更容易识字,可这种拼音文字有个大毛病,表达能力有限,复杂的意思根本说不清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层贵族、文人学者还是离不开汉字,官方文书、历史典籍全靠汉字传承,韩文只能在民间小范围使用。   日据时期结束后,韩国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汉字因为和外来文化挂钩,成了被排斥的对象,历任政府一会儿推韩文专用,一会儿又不得不恢复汉字,政策反反复复没个准头。   最折腾的是朴正熙执政时期,一边高调宣布废除汉字,要求学校、公共场所全用韩文,一边自己又写了一大堆汉字题词,留下不少笑话,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不仅没让韩文彻底取代汉字,反而制造了一大堆麻烦。   同音字混淆的情况到处都是,本来意思完全不同的词,用韩文写出来让人根本分不清,就连影视剧中都常出现类似“少将”被写成“小将”的低级错误,闹了不少乌龙。   更严重的是,弃用汉字直接斩断了韩国与自身历史的联系,那些用汉字写成的古籍文献,成了普通人看不懂的“天书”,年轻人别说理解其中的深意,就连基本的题目都认不全。   想要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还得请懂汉字的专家来翻译,相当于自家的祖传宝贝,自己却看不懂,只能求助外人,这种文化断层带来的后果很明显,很多人对本国历史一知半解,甚至出现了教授声称“汉字是韩国创造”的荒唐言论,被国际社会当成笑柄。   医生、律师这些高薪职业,日常工作离不开专业术语,而这些术语大多需要靠汉字来准确表达,掌握汉字的人能轻松进入精英阶层,而基础教育里缺失了汉字教学,底层民众想要跨越阶层难如登天,普通人看不懂专业文书,只能被动接受精英的解释,这种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拉大了社会差距。   反观日本和朝鲜,对待汉字的态度就务实得多,日本一直保留着汉字的使用,虽然也有自己的文字,但汉字在官方、教育、文化领域的地位从未动摇,既保留了自身文化特色,又没切断与东亚文化圈的联系。   朝鲜早年也曾废除汉字,后来发现问题太多,又重新把汉字纳入必修课程,现在不少朝鲜留学生来中国,比韩国留学生更容易适应,就是因为掌握了汉字这个沟通工具。   韩国不是没意识到问题,这些年多次尝试恢复汉字教育,从要求中小学学习常用汉字,到出台相关法律推动汉字振兴,动作不少,但效果却大打折扣。   反对的声音一直没停过,韩文协会高喊“维护韩语纯洁性”,医学界、法律界担心改变现有体系,普通民众也因为长期缺乏汉字教育,对恢复汉字没什么热情。   政策摇摆不定,导致汉字教育始终处于尴尬境地,年轻人掌握的汉字数量少得可怜,想要真正恢复汉字的地位难上加难。   其实韩国在汉字问题上的纠结,本质上是历史认同和实用需求的拉扯,想要通过去汉字化树立民族自信,却忘了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靠割裂历史得来的。   汉字承载的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东亚文化圈共同的文化基因,抛弃汉字,相当于主动关闭了与中国、日本沟通的便捷通道,不管是商业合作还是文化交流,都要多走很多弯路。   巴菲特的吐槽虽然直接,却点透了关键,放弃一个能连接区域的重要纽带,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汉字在韩国流传千年,早已深深融入当地文化血脉,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轻易剥离的,想要真正树立民族自信,不是丢掉历史遗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一味追求“去汉字化”,不仅无法割裂与历史的联系,反而会因为文化断层、沟通障碍,限制自身的发展。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平衡民族文化自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水绿玩转世界

水绿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