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 德国正式宣布了 中美峰会达成共识后,德国总理默茨在欧盟大声喊话:“绝不能让中美两国独自决定技术的未来。”这是默茨的强硬表态,也是欧盟的心里话。 欧洲的科技雄心总在会议室里打转。三年前欧盟推出"数字罗盘"计划,说要让欧洲成为全球数字领导者。结果呢?到现在连统一的5G网络都没建成。布鲁塞尔的官僚们还在为数据法规的标点符号争论不休。 看看德国汽车工厂的现状。流水线上每辆新车都需要500多个芯片,其中大部分来自亚洲供应商。一家巴伐利亚的汽车配件厂老板告诉我:"上周我们被迫停产三天,就因为缺少价值20欧元的传感器。" 数字不会说谎。欧盟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份额只剩2%,半导体自给率不足10%。美国有硅谷,中国有 BAT,欧洲有什么?没完没了的会议和战略文件。 当中美在吉隆坡达成技术合作框架时,欧洲的部长们正在布鲁塞尔讨论午餐菜单。这不是玩笑,而是真实发生的场景。一位欧盟官员私下说:"我们总在讨论,而别人在行动。" 法国人想要技术主权,德国人看重贸易平衡,意大利人关心补贴分配。去年为了芯片法案的80亿欧元资金,各国代表吵了整整六个月。最后每个国家分到的钱,连建个实验室都不够。 过度保护正在扼杀创新。柏林一家AI初创公司创始人抱怨:"为了通过欧盟的伦理审查,我们花了18个月。等我们拿到许可,技术已经落后了两代。" 默茨的强硬表态背后,是德国经济亮起的红灯。制造业连续六个月萎缩,企业投资流向美国和亚洲。选民们开始质疑:我们在科技竞赛中还能赶上吗? 但欧洲并非没有机会。荷兰的阿斯麦垄断着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芬兰在清洁技术领域领先。问题在于,这些亮点被埋没在繁琐的规章和内部争执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