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关于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竞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星舰的出现将终结中国航天的海外订单。这种看法存在明显局限,把本就复杂的市场运行逻辑,硬生生简化处理了。 实际上,这场博弈并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三种不同“价值货币”的较量:颠覆性经济、高确定性服务与深度系统集成。 这些关键要素合力发力,一同界定了市场未来的演进路径与趋势。 星舰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试图建立的全新经济模型。它以人类史上最强的7590吨升空推力,以及未来单次超100吨的载荷目标,描绘了一幅成本革命的蓝图。 从理论层面来看,它有望实现发射成本的颠覆性下降 —— 直接从每公斤两万美元的量级,大幅压缩至一百美元。 这种成本优势主要瞄准特定客户,尤其是像“星链”这样需要一次性部署成百上千颗卫星的巨型星座。 对他们而言,星舰单次发射量是猎鹰9号的20倍,巨大的规模效应极具吸引力。星舰颠覆性价值的核心内核,恰恰体现在这一关键特性上。 然而,这套经济模型建立在一个尚未完全稳固的前提之上。星舰仍采用“试错式发展”模式,其早期试飞记录并不完美,曾经历过9次试飞5次失败,甚至在某个年份前5次发射中遭遇3次失败。 这使得其理论上的低成本,在商业运营中尚未完全兑现。 面对星舰的极致路线,中国航天选择了不同的策略。力箭一号火箭展现出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成功将发射成本压缩至每公斤1万美元以内。 与此同时,长征六号甲在成本方面同样具备显著竞争力,二者共同推动航天发射迈向更经济高效之境。 同时,双曲二号验证火箭的回收试验,表明中国也在稳健布局自己的低成本技术路径。 在卫星发射这个“零容错”行业,可靠性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分量的硬通货。客户首要关心的是昂贵卫星资产的安全,任何一次发射失败都意味着毁灭性的损失。 中国长征系列火箭长期保持在98%以上的发射成功率,为客户提供了星舰目前无法比拟的“确定性”价值。 这种成熟与稳定,与星舰充满不确定性的实验阶段形成了鲜明对比,许多潜在客户因此持观望态度。 对于拥有特殊用途或造价高昂的单一卫星客户而言,他们宁愿为可靠性支付溢价,也不愿用自己的核心资产去冒险。 近期中国为巴基斯坦成功发射遥感卫星,正是这种基于长期可靠性建立的国际信任的直接体现。 竞争的最高维度是生态。中国航天在全球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依靠的不仅是火箭本身,更是超越发射交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深度绑定的伙伴关系,构成了难以渗透的商业护城河。 这种体系化服务涵盖了从卫星制造到地面支持的全套方案。例如,银河航天等企业正努力降低卫星制造成本,而中国也帮助巴基斯坦等国建设卫星地面站。 这已将自身从单纯的“发射服务商”,升级为客户的“战略发展伙伴”。 力箭一号团队甚至能提供“一箭多星”进入不同轨道的定制化方案,并主动设计以减少太空碎片,展现了深度的技术服务能力。 这些合作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与多国建立了超越商业的长期信任关系,为老挝发射通信卫星便是例证。 回顾科技发展史,索尼的 MiniDisc 技术虽在当时具备领先优势,但由于其执着于独占技术标准,且忽视了配套生态的搭建,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不敌 MP3,遗憾退出舞台。 这说明单纯的技术或成本优势,并不等同于市场垄断。 星舰的崛起无疑将重塑巨型星座发射领域的市场格局。 但商业航天的版图足够广阔,足以容纳多种价值主张并存。 中国航天凭借在可靠性与生态系统上的深厚积累,即便面对成本压力,依然能在全球市场中稳守并拓展其重要地位。 未来不是谁终结谁,而是不同模式在多元化需求中各自找到最佳位置。 信源:“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马斯克的“烧钱豪赌”正从梦想走向现实 2025-08-27 11:13·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