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想法是让中国脱钩慢一点,让美国的产业有重建的时间!但美国能卡中国的就立刻停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31 21:52:18

美国的想法是让中国脱钩慢一点,让美国的产业有重建的时间!但美国能卡中国的就立刻停掉,打算直接掐死中国同类产业,把中国变成一个美国产品的倾销地,但是中国怎么可能会让美国的如意算盘得逞呢? 美国这算盘打得确实精,表面上喊着“去风险”,实则是想给中国脱钩踩踩刹车,好给自己的产业重建留够缓冲时间。可骨子里的遏制心思藏不住,能立刻卡住中国脖子的领域绝不手软,恨不得直接掐死中国同类产业,把这儿变成自家产品随便倾销的地盘。但它显然低估了中国的韧性,这如意算盘压根没机会成真。 要知道美国从2024年就开始玩起了“结构性脱钩”的把戏,打着重塑供应链的旗号拉帮结派,想把中国排除在美日韩和东南亚的“小圈子”之外。 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关键领域的出口限制一道接一道,连技术投资都卡得死死的,就是盼着中国在高端产业上断供熄火。它算得挺美,觉得只要拖个一两年,自己的制造业就能缓过劲来,到时候就能拿着高价产品在中国市场横着走。 可现实压根没按它的剧本走。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喊了半天,实际却是举步维艰。富国银行的报告早说了,想让制造业就业回到1979年的峰值,得新增670万个岗位,这几乎和美国现在的失业人口总数差不多。 更头疼的是劳动力跟不上,年轻人不爱进工厂,懂新技术的工人又少,德勤预测到2033年近一半的新岗位都招不到人。光有想法没用,建工厂、搭供应链得砸钱,保守估计要2.9万亿美元的新投资,这笔账美国企业算得比谁都清楚,真金白银砸下去未必能回本。 这边美国还在为产业重建发愁,中国早就在被卡脖子的领域撕开了口子。之前被光刻胶卡得难受,毕竟这东西直接影响芯片良率,长期被日本几家巨头垄断。 可最近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拿出了硬招,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看清了光刻胶分子的三维结构,直接搞出了能减少缺陷的产业化方案。 不光是材料,芯片设计制造也多点开花,北大的模拟矩阵计算芯片能效比顶级数字处理器高上千倍,复旦还做出了全球首颗混合架构闪存芯片,一个个技术壁垒就这么被啃了下来。 美国想靠技术封锁拿捏中国,反倒倒逼出了中国的自主产能。就说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那边还在纠结电池技术,中国已经靠着性价比和技术优势横扫全球市场。 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就有175.8万辆,同比涨了89.4%,欧洲、东南亚的街头到处都是中国品牌的电动车。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正在把外部压力变成转型动力,从材料到设备,从设计到制造,全产业链的韧性一点点建了起来,美国想掐断供应的路子越来越窄。 更关键的是,中国压根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美国想搞小圈子,中国就联手RCEP伙伴、非洲和中东国家搞新贸易圈,输出自己的规则和标准。 这种“制度型开放”比单纯卖产品管用多了,既带动了国内产业链出海,又绕开了美国的贸易壁垒。国内市场的潜力也被充分激活,“双循环”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玩,而是把国内大循环做扎实,再对接国际市场。 老百姓的消费在升级,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也在释放,最近还在琢磨出台《民企制度保障法》和《科技创新激励法》,从法律上给企业吃定心丸。 全国政协常委林毅夫说得挺实在,美国的困难其实比中国大。中国的生产能力摆在那儿,这边进不了美国市场,转头就能卖到其他国家,还能靠政策拉动内需消化产能。 可美国不一样,制造业建不起来,消费者就得承受物价上涨,那些高科技企业失去中国市场,高研发投入收不回来,很可能从盈利变亏损。过去7年美国加了那么多关税,贸易逆差反而创了新高,这就说明脱钩根本解决不了它的问题。 美国以为卡脖子能掐住中国的脖子,殊不知中国早就在练内功。芯片领域的突破不是偶然,新能源的爆发也不是运气,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死磕,是产业政策的精准发力,更是庞大市场的底气支撑。 它想慢脱钩抢时间,中国就用技术突破抢速度;它想建壁垒搞封锁,中国就扩开放找伙伴。 说白了,全球产业链早把中美绑在了一起,美国想强行拆分,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国从来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你敢卡脖子,我就搞突破;你敢设壁垒,我就拓市场。美国那套“掐死对手、倾销产品”的老套路,在今天的中国面前,注定只能是空想。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