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打破核电对铀的依赖我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钍基熔盐堆在戈壁滩正式建成并实现

墨者善受本人 2025-11-01 11:32:41

我国打破核电对铀的依赖我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钍基熔盐堆在戈壁滩正式建成并实现钍铀转换,成为全球唯一运行的熔盐堆,中国打破了对铀的依赖。很多网友感叹,真是天佑中华。

其实这一突破绝非简单的"天佑中华",而是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攻坚克难的必然结果。

从1950年代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启动熔盐堆研究,到甘肃武威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几代科研人员在极端环境下攻克了熔盐腐蚀、燃料循环、安全控制等数百项技术难题。这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守,才是"天佑"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核电依赖的浓缩铀可开采量仅6.8万吨,不足全球1%,2021年消耗量已达9563吨,供需缺口持续扩大。但是我国在钍资源领域则呈现"先天优势",目前我国已探明工业储量28.7万吨居世界第二,仅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就占22万吨,且作为稀土开采的"副产品"可实现低成本回收。

从能源热值上来看,1吨钍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标准煤、200吨浓缩铀,按当前能耗测算,仅白云鄂博的钍矿就足够14亿人使用320年以上,若实现全储量开发则可用上千年。这种资源禀赋与技术突破的结合,彻底打破了我国能源供给的"铀依赖"困局,让能源安全主动权真正握在自己手中。

在技术特性上,钍基熔盐堆以700℃液态氟化盐为燃料载体,无需大量冷却水,完美适配戈壁、沙漠等内陆地区,打破了核电"靠海布局"的限制;故障状态下熔盐会自动凝固锁住放射性物质,辐射量仅为铀的1%,从根本上解决了核泄漏隐忧。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面临"保供"与"减排"的双重压力,2024年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仍超70%。钍基熔盐堆几乎零碳排放的特性,使其能与风电、光伏形成互补:白天利用光伏、风电满足基础负荷,夜间及阴雨天由熔盐堆提供稳定电力,破解可再生能源"靠天吃饭"的瓶颈。在西部大开发中,这种"新能源+熔盐堆"的组合模式,既能推动戈壁光伏基地的电力消纳,又能为高耗能产业提供清洁动力,形成"西电东送"的升级版能源走廊。

放眼长远,钍基熔盐堆的突破更开启了能源普惠与技术输出的新可能。其小型化模块设计可满足海岛、矿区等偏远地区的能源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电力;作为全球唯一运行的第四代钍基熔盐堆,我国已掌握燃料循环、核心材料等全产业链技术,未来有望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低成本清洁电力方案,重塑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从戈壁滩上的实验堆到未来的商用化矩阵,从科研人员的草稿纸到千家万户的电表,钍基熔盐堆的每一步进展都印证着:真正的"天佑",永远属于那些敢于创新、勤于耕耘的追梦人,而中国能源的未来,正由这些科技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0 阅读:0
墨者善受本人

墨者善受本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