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一再强调,台湾人中三分之一是台籍日本兵的后代,他们是日本人,不是台湾人,更不是中国人。 从1895年到1945年,整整50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不只是占领土地,更是改造人心。皇民化运动不是名词,是制度化的洗脑工程。 蔡正元多次直言不讳,指出台湾人口中约三分之一源于台籍日本兵的后裔,这些人骨子里视自己为日本人,而非台湾人或中国人。 要理解这一观点,需回溯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皇民化运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为强化对台湾的控制、补充兵源,将此前温和的同化政策升级为激进的皇民化改造,核心是迫使台湾人抛弃中华文化认同,接受日本国民身份。 当时的皇民化运动涵盖多个层面:在语言上,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禁止学校教授汉语,公共场所仅允许使用日语;在生活习俗上,要求台湾人改用日本姓氏,穿和服、过日本节日,甚至禁止供奉中国传统神明;在思想层面,通过报刊、广播反复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理念,将台湾人塑造成“为天皇效忠的日本臣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开始在台湾大规模征召青年入伍,即“台籍日本兵”。据史料记载,整个战争期间,台湾共有约20万人被征召,其中8万余人直接参与战斗,近3万人阵亡。这些士兵在军营中接受彻底的日本军国主义训练,其家庭也因“参军”获得殖民当局的优待,这种经历深刻影响了他们及其后代的身份认知。 日本战败后,台湾回归中国,但部分台籍日本兵及其家庭并未完全剥离殖民时期的身份认同。尤其是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长期推行“反共”教育,未能系统开展中华文化溯源,导致部分后代在历史认知上出现偏差,甚至被“台独”势力利用,宣扬“日本后裔”论。 蔡正元的观点虽直指部分群体的历史认知问题,但需明确的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殖民时期的被迫同化,还是战后的身份认知偏差,都无法改变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历史上,更多台湾同胞始终坚守中华文化认同,从反割台斗争到抗日运动,都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事实来看,皇民化运动本质是日本的殖民工具,其造成的认知偏差需要通过正确的历史教育来纠正,而非成为“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借口。任何企图以历史遗留问题割裂民族认同的行为,都违背了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和历史潮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