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终还是各退一步,让其他的小国可以松口气。中国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世界

史鉴奇谈 2025-11-02 08:07:14

中美最终还是各退一步,让其他的小国可以松口气。中国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世界霸主以来,第一个国家,既可以挑战他的军事,又可以挑战他的经济的国家。真为祖国有这样的底气而感到自豪。看谁在这一年之内能拿到更多的筹码。未来的一年,还是要大力发展军事,中美之间的矛盾不是谈判能解决的。最终还是要在军事上一较高下的。   贸易领域最近发生的事很能说明问题。美国之前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最后反而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   他们的对华贸易逆差不仅没降,反而从2017年的3752亿美元涨到了2022年的3829亿美元。更让美国政府难堪的是,贸易战打了六年多,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总额居然从5660亿美元飙升到9184亿美元。   中国在这轮博弈中表现出的韧性令人印象深刻。当美国财长放话可能对中国实施禁运时,中国反而宣布对所有自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这套“关税+科技”组合拳不是随便打出来的,中国现在对所有美国商品统一征收34%高税率,而且没有设置任何豁免类别。   中国制造的韧性背后是完善的产业体系。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螺丝钉到高铁卫星都能自己造。   这种体系完备性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足够的“家底”和“抗打击能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的规模优势,不是短期能替代的。   军事领域的中美较量同样引人注目。美国这几年在南海动作频频,不仅从菲律宾获取5个军事基地,还常态化部署航母编队。   但中国军方表现出了极强的战略定力。两国海军都认真遵守危机管控准则,尽管南海形势升温,却没有发生新的撞机撞船事件。   中国军事现代化步伐从未停止。歼-20等五代战机的列装,使得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感不断增强。   美国虽然仍拥有全球最强大军力,但在中国沿海约1500英里的“第一岛链”范围内,已很难保持绝对优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长期军事投入的结果。   特朗普新政府上任后的对华政策走向值得关注。与拜登政府相比,特朗普团队可能更关注经贸因素,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考量。但与此同时,特朗普在底线意识上可能没那么强烈,这增加了两国关系的不可预测性。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在于,两国经济深度交织。全球市场投资者对中美关系前景其实比较乐观,与中国股指挂钩的交易需求近期激增就是证明。这种经济层面的相互依存,成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未来一年的中美博弈,关键看谁能更好地解决自身内部问题。美国面临制造业空心化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后,工厂关闭、工人失业、技能断代问题严重。特朗普想让制造业回归,但现实是苹果去了印度,耐克去了越南,特斯拉更爱在中国和墨西哥扩产。   中国则需要应对内部经济转型挑战。目前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为负,消费者价格指数也从2019年的2.9%降至2024年的0.2%,呈现通缩风险迹象。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成为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   在科技领域,两国的竞争更加白热化。拜登政府已经禁止美资投向中国半导体、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三大领域。而中国2024年研发经费达到3.61万亿元,持续增长的投入表明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决心。   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跑得远。美国优势在高科技和制度创新,但短板在制造业衰弱和基础设施老化。中国短板在高端科技领域还有突破难度,但优势在体系完整和战略稳定。   两国军事对峙的风险确实存在,但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不大。更可能的是两国陷入针对性军备竞赛。美国若试图维持在中国沿海的绝对军事优势,将不可避免地制造不稳定,引发耗费巨大的军备竞赛。   中国领导人对此有清醒认识,中国不寻求在亚洲建立军事霸权,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会遭到美国反制,也会让亚洲各国向美国靠拢。中国的目标更像是寻求局部主导优势,以捍卫自身核心利益。   未来一年的中美关系,用“交锋、重构、止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比较准确。特朗普的套路是向对手强力施压,且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因此中美之间的交锋不可避免。但两国也会重新构建博弈范式,并努力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   在这场长期博弈中,中国需要继续发挥体系完备、执行力强的优势,同时加快攻克高端技术瓶颈。美国则要面对内部社会撕裂、基础设施老化等结构性问题。两国最终比拼的是谁更能承受长期“经济消耗战”,而中国在战略耐力上确实拥有一定优势。   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终究会是一场综合实力的长期较量。两国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未来一年谁能拿到更多筹码,取决于谁能更好地解决内部问题,同时更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这场关乎全球格局的大博弈,注定会塑造未来数十年的国际秩序。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