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27岁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43岁、有6个孩子的寡妇

混沌于浮云 2025-11-02 21:01:25

1955年,一27岁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43岁、有6个孩子的寡妇,但没想到,他同意了,然而见面后,女人却愧疚的说:“对不起,隐瞒了你一件事,” 周元官出生在江苏东台沈灶镇一个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家里遭日军洗劫,父母早亡。他十四岁那年投身新四军,从通信员干起,跟着部队转战华中平原。那些年,他参与苏中战役、黄桥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斗,累计负伤六次,左腿在一次激战中中弹,落下终身残疾。尽管身体残缺,他还是立下一等功,四次四等功,部队里谁都认可他的拼劲。1945年,他转为党员,战场上负责传递情报,多次在枪林弹雨中完成任务。复员前,他已当上班长,带着一身伤疤退伍。 1955年,周元官二十七岁回到沈灶镇,家乡早已面目全非,无亲无故,只能寄住在远房亲戚家。残腿让他没法下地干重活,只能靠编草帽勉强糊口,每天挣不了几个工分。镇政府知道他的情况,给些补助,还安排他看仓库,记录货物进出账目。这份工作虽轻省,但收入微薄,单身汉的日子过得紧巴巴。镇干部看他孤零零的模样,便开始留意帮他找对象。周元官自己也清楚,身边缺个帮手,日子才好熬下去。复员费虽有几百块,可他舍不得乱花,总想着长远打算。镇上人议论他战功赫赫,却落得这般田地,他从不抱怨,只是埋头干活,等着机会。 镇上媒人李婶子是出了名的热心人,她走村串户,专帮孤寡说亲。听说周元官复员,她上门提了这门亲事:沈邦珍,四十三岁,丈夫去年病故,留下六个孩子,从周岁到二十出头不等。家里穷得叮当响,欠了不少乡亲的粮钱和借款。李婶子本担心周元官嫌年纪大、负担重,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答应去见。周元官复员费有限,但腿脚不便,正需要人照应。沈邦珍那边,两个大儿子已能下地干活,勉强顶门立户,可小孩子太多,她一人拉扯着,日子像紧箍咒一样勒得慌。 见面那天,周元官拄拐去了沈家。那屋子破旧,收拾得还算齐整,孩子们衣衫褴褛,却没乱成一锅粥。沈邦珍低头迎客,四十三岁的她劳苦一生,脸上风纹密布。周元官坐下,没多寒暄,从兜里掏出十块钱搁桌上,说给孩子们买布做衣裳。沈邦珍推辞,他坚持不动。回去后,周元官仔细掂量,这家虽苦,但人实诚。两天后,他让李婶子传话,同意成婚。镇上顿时炸锅,年轻战功军人娶带六个孩子的寡妇,这事传得飞快。沈邦珍听后,先是愣神,随即拉住媒人,说瞒了桩事:家里欠债五十来块,借的种子口粮到现在没还清。她怕这事黄了亲,决定当面挑明。 李婶子带周元官再去沈家,沈邦珍直言欠债数目,包括东家五斗米、西舍三块钱。周元官听完,平静说这些债他来还,用复员费大半清了账。沈邦珍没想到他这么痛快,两人很快办了婚礼,镇上摆几桌,乡亲凑份子。周元官搬进沈家,从此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他虽腿残,但去生产队记工分,挣来微薄收入。沈邦珍操持家务,教孩子知恩。婚后头几个月,家底渐渐见起色,欠债清尽,孩子们脸蛋圆润了些。周元官还出力帮两个大儿子盖房,先是大儿子娶媳妇,他卖旧军毯换砖瓦,亲手垒墙,虽慢却稳。房子落成,大儿子磕头谢恩。周元官摇头,说一家人该的。 沈邦珍拉扯六个孩子不易,早年还因饥荒送走过小女儿,如今那孩子养父母亡故,日子更苦。周元官听说后,说接回来,家里挤挤总行。他多接队里活儿,攒钱买被褥。另一个女儿也类似,早年弃养,现下孤苦无依。周元官二话不说,又接回,从此抚养七个孩子。 婚后几年,周元官和沈邦珍白头偕老,七个孩子渐成家立业。他帮大儿子们置嫁妆,挑布匹缝枕套。孩子们下地时,他倚门看,拐杖支地。家屋扩建,添土房,灶间烟囱直立。生产队分红增多,一家吃饱穿暖。沈邦珍九十二岁那年病重,拉着每个孩子手嘱咐孝顺周元官,说他是家里的恩人。她走后,周元官身体衰弱,孩子们轮班侍候。

1 阅读:130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