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姑娘却是杨振宁与李政道极为佩服的前辈。她在中国的名气与地位不

炎左吖吖 2025-11-03 13:58:37

这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姑娘却是杨振宁与李政道极为佩服的前辈。她在中国的名气与地位不如杨振宁与李政道,但在国际上的名望与地位要远远超过杨振宁与李政道。 1957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灯光照亮了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笑脸。 这对华人师徒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捧走诺贝尔物理学奖,台下掌声雷动。 可鲜有人知,这份颠覆学界的理论,若没有一位穿旗袍的中国女性用实验“盖章”,不过是一纸空文。 她叫吴健雄,国际物理学界称她“东方居里夫人”。 1912年,吴健雄出生在江苏太仓浏河镇的书香门第。 父亲吴仲裔是反袁志士,创办过女子职业学校,最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理。 他给女儿取名“健雄”,盼她“像男子般有担当,像鹰隼般展翅”。 吴健雄从小和兄长们同读诗书,七岁进女师附小,数学题解得比男孩还快。 1923年考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校长惊叹:“这孩子的脑子,该去闯更宽的天地。” 父亲却犯了难。 因为那年代,女子最好的归宿是小学教员。 可十四岁的吴健雄对父亲说:“我要读书,要当科学家。” 吴仲裔咬咬牙,送她进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 可她读了半年物理课,突然转系。 在中央大学,她遇见了改变人生的引路人胡适。 这位新文化运动领袖听闻她的才名,特意调阅她的试卷,批注:“此女思路如刃,可成大器。” 胡适教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更鼓励她:“科学不分男女,你该做那把劈开偏见的剑。” 1934年,吴健雄以全校第一毕业。 她没让他失望,次年赴美留学,走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劳伦斯。 伯克利的实验室里,吴健雄总穿着素色旗袍,扎着麻花辫。 同学们笑她“像从中国画里走出来的”,却没人敢小瞧她的实验能力。 1944年,二战正酣,美国启动“曼哈顿计划”。 吴健雄被奥本海默亲自点名:“我们需要一位能啃硬骨头的实验物理学家。” 她成了计划里唯一的华人女科学家,负责原子核分裂反应的核心实验。 实验室在沙漠里,吴健雄每天穿着防护服,盯着计数器记录中子轰击铀-235的反应。 为验证链式反应能否持续,她连续72小时没合眼。 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美国媒体报道:“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一位娇小的中国女性,和一群西装革履的男科学家见证了历史。” 但吴健雄没留名,因为她的任务,是让原子弹“炸得准”,而非让名字“被记住”。 战后,吴健雄留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带着“宇称不守恒”的假说找上门。、 “这个理论颠覆了物理学常识,但需要实验证明。” 此时,吴健雄刚买好回国的船票。 她盯着理论公式看了三天三夜,突然撕了船票:“我要做这个实验。” 但是验证“宇称守恒”需要极低温环境,她带着团队往返纽约和华盛顿,调试华盛顿国家标准局的超低温仪器。 零下270摄氏度的实验室里,她的手指冻得握不住笔却始终没有放弃。 1956年12月24日,吴健雄的数据终于完美符合“宇称不守恒”! 1957年,杨李获诺奖,在颁奖礼上,记者追问:“谁该得第三座奖杯?” 杨振宁说:“没有吴健雄的实验,我们的理论只是空中楼阁。” 可吴健雄的回应很淡:“科学是集体的事,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可她没有止步于此。 1963年证实费曼理论,1978年获沃尔夫奖,用实力堵住了“女性不适合搞物理”的嘴。 她是普林斯顿首位女教授,哥伦比亚首位物理系女教授,美国物理学会首位女会长。 1975年当选会长时,台下有老教授嘀咕:“女人懂什么物理?” 她走上台,就用一组精准的实验数据堵住了质疑:“科学只看能力,不看性别。” 她的丈夫袁家骝是袁世凯之孙,却甘当“贤内助”。 “她搞研究时,我在家做饭带孩子。” 吴健雄常说:“没有他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 199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752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2005年,她在纽约去世,墓碑上刻着:“她用实验,为女性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如今,全球STEM领域女性占比仍不足30%,但吴健雄的故事在发光。 2023年电影《奥本海默》的片尾,她的身影在实验室镜头里一闪而过。 而今天的物理系女生,翻开课本会看见:“宇称不守恒实验,由吴健雄完成。” 她没拿诺奖,却成了无数女性的“诺奖”。 就像她常说的:“科学的高峰,不该只属于男人。”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记住她!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李政道追思会上,长子李中清特别提到这位“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

0 阅读:1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