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欧洲,小偷之间居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能偷中国游客的钱和东西,但绝对不能碰中

烟雨评社 2025-11-04 10:29:11

听说在欧洲,小偷之间居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能偷中国游客的钱和东西,但绝对不能碰中国人的手机。 先得说说欧洲小偷有多 “偏爱” 中国游客。英国一家保险公司的全欧调研早就指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是游客被盗的重灾区,其中意大利的小偷数量稳居欧洲第一,还被调侃成 “扒手界的黄埔军校”。 罗马的特雷维喷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些热门景点更是重灾区,每 100 万名去特雷维喷泉的游客里,就有近 500 起偷窃案发生。 去年 7 月,一个中国旅行团在意大利吃饭时,大巴车被撬开,全团 30 人的行李被洗劫一空,现金、奢侈品加起来损失几十万元,连车钥匙都没剩下。 演员孙坚在西班牙刚落地就遭贼,黄晓明团队在巴黎录制节目时,相机镜头和信用卡被偷,损失三万多元,这些案例都印证了中国游客确实是小偷的重点目标。 但奇怪的是,这些被盗案例里很少出现手机丢失的情况。那位在意大利被偷了近 2 万元财物的金先生,事后回忆时特意提到,当时把手机定位给了警察,暗示手机并未被盗。 驻巴塞罗那总领馆的提醒里也提到,有游客手机拿在手上导航时被抢,但这种明抢和偷窃是两码事,而且抢手机的案例远少于偷钱包的情况。 在欧洲生活三年的旅行社定制师 Cecilia 甚至建议游客带两部手机,一部放行李箱备用,潜台词就是小偷大概率不会碰手机。这种反差恰恰印证了 “不碰手机” 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小偷不碰中国手机,最实际的原因是 “不划算”。现在中国手机的防盗技术早就今非昔比,主流品牌都有远程定位、锁屏、数据清除功能,一旦被盗,失主通过云端就能锁定设备,就算小偷拆了电池也没用。 更关键的是,中国手机的系统多绑定了身份证信息和支付账号,欧洲二手市场对这类 “来路不明” 的手机接受度极低,商家怕惹麻烦不敢收,小偷拿着手机卖不出好价钱,自然犯不着冒险。 反观现金和奢侈品,现金到手就能花,奢侈品只要擦掉标识就能低价转手,风险小收益高,性价比比偷手机高太多。 欧洲的法律环境也让小偷对手机望而却步。意大利导游小阳透露,当地警方对小偷虽宽容,但如果抓到偷手机的,找到后会通知失主来领,可要是偷现金,没抓到就不会专门调查。这意味着偷手机的 “暴露风险” 更高,一旦被警方查到,不仅白忙活一场,还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而且中国游客丢手机后报案积极性高,毕竟手机里有行程、证件照片和支付信息,会反复催促警方调查,这无疑增加了小偷的风险成本,不如专攻现金这类 “报案后也难追回” 的财物。 小偷的 “职业逻辑” 也在起作用。欧洲很多小偷是团伙作案,分工明确,对目标的选择极其理性。他们知道中国游客有 “财不露白” 的意识,但往往会把现金和贵重物品放在包里,手机则拿在手上或贴身存放,偷手机需要更复杂的手法,还容易被当场发现。 在比萨市生活 21 年的王凯就说,小偷都挑 “好偷” 的下手,亚洲面孔警惕性相对低,包里的财物比手机好得手,自然优先选择前者。这种基于作案难度和成功率的考量,慢慢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手机就绝对安全。驻巴塞罗那总领馆提醒过,在地铁站台、大街上低头用手机时,还是有被抢的风险,但这种抢劫多是临时起意,和有组织的偷窃群体遵循的 “规矩” 不是一回事。 而且在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这些大城市的人流密集区,也有手机被盗的零星案例,只是相比钱包失窃的频率,实在算少数。 说到底,小偷的 “规矩” 本质是利益权衡的结果。对他们来说,偷窃是门 “生意”,现金和奢侈品是 “高回报低风险” 的生意,而中国手机则是 “低回报高风险” 的烫手山芋。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恰恰暴露了欧洲偷窃产业链的成熟度。 小偷们早已摸透了不同财物的价值、风险和变现难度,用最理性的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也给去欧洲的中国游客提了个醒:手机相对安全,但现金和贵重物品一定要贴身存放,毕竟在小偷的 “职业清单” 里,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 从曾经携带现金、警惕性低的“移动钱包”,到今天让欧洲小偷闻风丧胆的“硬茬”,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种转变,不是靠别人施舍,而是靠技术实力、维权勇气和团结精神赢得的尊重。

0 阅读:2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