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俄乌双方对顿涅茨克地区战略重镇红

史鉴奇谈 2025-11-04 12:08:12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俄乌双方对顿涅茨克地区战略重镇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的战况各执一词,俄罗斯国防部宣称正在打击被围乌军,而乌克兰方面则表示已击退俄军进攻。   俄罗斯国防部的战报写得那叫一个气定神闲,他们用词充满了“大局已定”的从容。官方通报里,俄军中央集群的部队正在“系统性地压缩”被围困在红军城内的乌克兰军队。   他们宣称,不光成功击退了乌军发动的九次绝望突围,还顺势扩大了对周边季米特洛夫镇的控制范围。这番描述,活脱脱一幅猎人收紧陷阱的画面,潜台词就是:瓮中之鳖,跑不掉了。   可你要是切换到乌克兰总参谋部的频道,听到的完全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乌方的报告充满了悲壮与坚韧,他们声称在红军城方向,乌克兰守军单日就击退了俄军多达三十六次猛烈进攻。   报告里特别强调了巷战的惨烈,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成了反复争夺的阵地。乌军传递的信息很明确:我们还在,我们没垮,俄军的每一次冲锋都撞在了铜墙铁壁上。   这种战报上的“罗生门”,恰恰暴露了红军城战役的真实血腥。当双方都在拼命宣传自己的胜利时,往往说明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到了谁也无法轻易压倒对方的临界点。   俄军说在“收紧包围圈”,这暗示他们可能已经切断了乌军主力的大规模退路,但乌军还能发动九次突围,说明被围的部队建制尚存,依然有相当的战斗力。   乌军说击退了三十六次攻击,这说明俄军的攻势极其猛烈且持续不断,但反过来想,俄军有能力在一天内发动这么多次进攻,也证明了其兵力储备和后勤补给依然雄厚。   红军城为什么这么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顿巴斯乌军整个防御体系的枢纽。这里是一个巨大的铁路和公路交汇点,是乌军向顿涅茨克前线输送兵员和弹药的生命线。   一旦红军城失守,整个乌军在顿巴斯的防线都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塌。所以双方都赌上了血本,俄军志在必得,乌军死战不退。   俄军的战术打法很清晰,他们吸取了之前在巴赫穆特和阿夫迪夫卡的教训,不再搞那种“人海冲锋”的笨办法。   他们现在更喜欢用“绞肉机”战术,先用重炮和航空炸弹把乌军的阵地炸成废墟,然后派出精锐的小分队渗透、穿插,一点点蚕食乌军的防御空间。这种打法虽然慢,但能有效减少自身伤亡,同时给被围的乌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乌克兰这边则把城市游击战玩到了极致。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俄军装甲部队一进入市区,立马就会从四面八方冒出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乌军的无人机部队尤其活跃,他们不光用FPV无人机攻击俄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甚至还改装了无人机投掷反步兵地雷,给俄军的步兵造成了巨大的麻烦。这种打法让俄军的“包围圈”看起来更像一张到处漏风的网,而不是一个严丝合缝的铁桶。   信息战在这场战役中扮演了和炮弹同样重要的角色。俄罗斯媒体整天播放俄军在红军城升起旗帜的画面,采访“被解放”的居民,营造一种胜利在望的氛围。   乌克兰方面则不断发布前线士兵用标枪导弹摧毁俄军坦克的视频,邀请西方记者采访坚守阵地的英雄,以此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军事援助。双方都在争夺叙事权,都想告诉世界:我才是正义的一方,我正在走向胜利。   这场信息迷雾中,最真实的可能是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国际红十字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红军城内还有数千名平民被困,水电供应早已中断,他们只能在地下室里靠蜡烛和罐头度日。   再比如,一些开源情报分析人士通过卫星图像发现,通往红军城的后勤道路上,双方车辆的残骸越来越多,这说明补给线已经被严重破坏,谁能坚持到最后,比拼的不仅仅是战斗力,更是后勤的韧性。   这场战役的残酷性在于,它已经变成了一场消耗战,比拼的是谁能先耗尽对方的资源和意志。俄罗斯拥有更多的人口和更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他们似乎在打一场持久战。   而乌克兰则依赖西方的军事援助,每一发炮弹、每一枚导弹都来之不易。红军城就像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每天都在吞噬着双方年轻的生命。   说到底,红军城的战报无论怎么写,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真正的胜利者,可能根本不存在。当一座城市被夷为平地,当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当仇恨的种子越埋越深,所谓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俄乌双方在战报上写的每一个字,背后都是鲜血和泪水。   或许,当有一天双方都厌倦了这种“各执一词”的游戏,真正坐下来谈判时,红军城的废墟才能见证和平的曙光。但在那之前,这座城市的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