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4年,女大学生朱力亚被黑人男友马浪传染得了艾滋病,经过痛苦的沉沦过后,朱力亚振作起来,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2002年底,西安女孩朱力亚在一家音像店,遇见了自称来自巴哈马的黑人留学生马浪。 这个从专科一路拼搏考入名牌大学英语系的女孩,在学业上极为要强,但对爱情却怀抱着一种近乎天真的幻想。 她的父母以种花种菜为生,母亲的婚恋观深深影响了她,让她觉得为爱付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而马浪的出现,似乎满足了她所有的浪漫想象,他热情、懂语言,还自称是富商的儿子,朱力亚与他接触后迅速坠入爱河,并与他同居。 可她不知道的是,这个男人不仅国籍、家世全是假的,甚至早已结婚,更致命的是,他明知自己携带艾滋病毒,却选择了刻意隐瞒,即便交往中马浪多次出现发烧乏力的症状,也都被他轻易掩饰过去。 2004年4月,失联多日的马浪被学校遣返,校方的通知如晴天霹雳:马浪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建议她立刻检查。 诊断结果击碎了所有希望,一名22岁的大二女生被确诊感染艾滋病,她在医院走廊独坐一下午,脑中一片空白,此后多次尝试自杀,试图终结这场荒诞的悲剧。 命运的残酷接踵而至,学校劝其退学,同学纷纷疏远,室友集体申请换宿舍,她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神”。 休学回家后,为了不让种花种菜的父母担忧,她白天强装笑颜,唯有深夜才能偷偷释放崩溃的情绪。 绝望边缘,电视节目中的一句话点亮了她:艾滋病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句话点燃了她的求生欲,也让她萌生了更坚定的念头——不再做躲在阴影里的受害者。 2005年,朱力亚做出震惊世人的决定:公开自己的病情,成为中国首位公开身份的在校艾滋病女大学生。 她先后两次前往河南艾滋病重灾区文楼村,教当地孩子学习,帮助艾滋病孤儿联系救助,还为志愿者翻译相关资料,她想用自己的经历警醒更多对爱情抱有幻想的年轻人。 她走进高校和社区演讲,2006年出版《艾滋女生日记》,毫不避讳地反思自己的轻信与虚荣,日记在腾讯网公开后,专题浏览量达千万,连载一周便登顶点击排行榜。 尽管90%的反馈是负面影响,她仍坚持用自己的教训为他人敲响警钟。 彼时,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重要途径且比例攀升,朱力亚的案例如惊雷炸醒世人,她的勇敢撕开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固有偏见,让人们看到他们也可能是无辜的受害者,也推动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与关爱。 这份勇敢让她付出了沉重代价:公开身份导致失业,病痛与巨大压力让身体日渐衰弱,2007年后,她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偶尔仍会收到陌生人的善意,有人愿为她提供住所,有人想为她提供经济帮助,这些温暖成了她艰难岁月里的微光。 2009年7月14日,朱力亚永远离开人世,生命定格在27岁,她的悲剧折射出那个时代性教育、艾滋病防治宣传和人文关怀的缺失,而她用短暂的一生完成了从受害者到警世者的蜕变,用生命为时代留下了沉重却宝贵的警示。 主要信源:(央广网——书摘:《艾滋女生日记》——字字血 句句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