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1944年1月,乌克兰平原解冻,黑土层陷成泥沼,德军机动受阻。苏联第1乌克兰方面军在瓦图京指挥下从北推进,第2乌克兰方面军由科涅夫率领从南夹击,总兵力超30万,配备大量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德军第8集团军突出部成为目标,1月24日包围圈在科尔松和切尔卡瑟间闭合,第XI军团及维京师约5.6万人被困。施特默尔曼接管指挥,将部队集结切尔卡瑟高地,命令收缩防御,利用有限炮兵覆盖外围。纳粹高层视此为战略失误,但部队已成孤岛。 包围后,德军补给通道切断,无线电联络依赖信使。苏联飞机每日轰炸,摧毁燃料库,地面坦克集群反复冲击,炮火覆盖数公里。施特默尔曼指示维京师残甲用于反击,但泥浆限制车辆行动,多辆半履带车抛锚。士兵配给压缩饼干和融雪水,伤员等待包扎,医疗用品短缺。寒风加剧疲劳,哨兵轮班巡视,前线交火零星不断。施特默尔曼的命令通过广播下达,强调退缩即处决,部队在压力下维持秩序。这局面反映东线德军后勤崩溃的普遍问题。 希特勒从狼穴总部下死守令,承诺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救援。第III装甲军2月3日行动,豹式坦克推进至口袋外20公里,短暂击退苏联第27军,摧毁部分炮位。但降雨加剧积水,坦克履带滑动,引擎故障频发,维修组更换链条。苏联空军伊尔-2俯冲投弹,阻断路径。2月7日救援突破一处防线,但次日喀秋莎齐射覆盖集结点,烟雾笼罩平原。曼施坦因部队损失150辆坦克,士兵用步枪和刺刀抵挡冲锋。到2月11日,救援止步河东岸,仅距口袋12公里,电报告知外部援助失败,建议内部突围。 施特默尔曼审阅地图,标注苏联火力点,口袋面积缩至10平方公里。部队士气波动,军官重申忠诚,士兵检查装备。2月12日苏联派出上校使者,携带科涅夫信件,穿越第258步兵师阵地抵达指挥所。使者传达投降条件,军官保留佩剑,士兵获食物医疗,交换完整缴械。施特默尔曼听取后回应,军人无投降选项。使者列举先前战役案例,但会谈结束。拒绝传开,施特默尔曼召集会议,指定西北突围方向,避开苏联主力。部队重组三纵队,维京师先锋装备反坦克火箭。这次选择凸显纳粹军官的顽固传统。 2月16日晚,施特默尔曼启动方案,部队分两梯队,维京师先锋突破八道防线,其余步兵紧随。断后由维京师一营负责,他亲自指挥,拒绝Ju-52飞机撤离,转运伤员。信号弹升空后,先锋机枪压制哨所,步兵推进,第一道防线崩解。苏联坦克响应,德军反坦克火箭击毁履带,爆炸掀翻车体。第二道地雷区,工兵清除路径,碎片伤及手臂,继续铺通道。第三道炮火密集,弹片嵌入树干,施特默尔曼调整队形,侧翼压制。 第四道丛林带,手榴弹清扫,士兵穿越。第五道反坦克壕,填土越过,狙击弹击中肩部。第六道河岸高地,断后营射击掩护,施特默尔曼持步枪瞄准敌影。第七道涉及巡逻队,交火击毙数人。第八道格尼洛伊-季基奇河,水深两米,工兵绑木板浮桥,士兵组成人链护送伤员,水流冲走部分人员。前锋凌晨与曼施坦因接应队会合,约4万人脱险,装备丢弃大半。纳粹军队此役损失惨重,暴露防御体系的脆弱。 施特默尔曼断后部队在高地顽抗至弹尽,苏联火力覆盖阵地,他倒在雪中,手握K98步枪。2月18日苏联清扫战场,发现遗体,科涅夫下令军礼安葬,将步枪合葬,竖十字架铭刻祈愿。施特默尔曼追授橡叶骑士铁十字,东线德军防线后撤,此役标志纳粹在乌克兰的战略退却。4万幸存者衣衫褴褛归队,但部队战斗力锐减,预示更大溃败。
